你買的是保單?還是風險?

理財專欄作者:黃逸強

一個驚人的數字。金管會公布壽險公司銷售數字,其中外幣保單至九月份止已賣出484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投資型保單有2013億,比去年同期成長了73%。人民幣保單更誇張,比去年大增近「十一倍」,有九成七是投資型保單,保險公司為什麼大力推投資型保單,又或者是說民眾為什麼喜歡買這種保單。

保險公司與風險

大約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巴比倫王朝就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基金,到古埃及石匠成立組織,以繳交會費作為安葬費用,後來羅馬帝國也有士兵以集資方式,為陣亡袍澤遺屬提供生活費,社會的進步逐漸形成保險制度。從過去的互助形式,到現在由保險公司承擔風險,其初衷不外乎是急難救助及傷亡補償。

演變至今,由於市場需求商品多樣化,保險已成為理財商品,甚至是投資工具。單純提供保障的功能已不能滿足民眾需求,在高利率時代具有鎖利儲蓄的功能,現在的低利率資金無處宣洩,保守型民眾追求比銀行定存高、比股票風險低的商品,投資型保單適時切入。

保險公司收了保費等於就承擔了風險,萬一民眾發生事故就要理賠,所以它必須去投資賺錢以支應未來的給付。現在投資環境不是很好,保險公司面臨龐大的「利差損」,窮於應付過去高利率保單的給付。剛好民眾有需求,於是就設計投資型商品,投資型保單的保障部分很少,公司不用承擔理賠風險,穩賺手續費和管理費,所以保險公司就降低了不少壓力。

投保人自己承擔風險

投資型保單就是保險連結基金,民眾不喜歡太多的保障,所以保險公司設計的保額愈來愈少,民眾繳的保費都去買基金。代理基金的平台上有一籃子基金可以選擇,美其名是民眾可以自行組合,其實就是自行承擔了風險,保險公司不負虧損的責任。在金融風暴的時候基金慘跌,買投資型保單的民眾一樣慘賠,失去了保險的意義。

廣告

近年來外幣保單興起,連結了不少是目標到期基金,感覺上比股票基金穩一些,但是民眾可能不知道,其所連結的不少比例是高收益債券基金(俗稱的垃圾債)。公司都號稱有專業經理人挑選好基金,但是信評A級的公司債息低,信評C級的公司債息高,報酬率愈高不是績效好,而是持有垃圾債券比例高,相對的風險就比較高。

因為信用評等差所以用高債息吸引人,雖然投資型保單內有一籃子高收益債券,可以承受部分的公司違約,但它畢竟是一個風險。再加上匯率風險,還有基金費用和保險公司費用(它們都是要賺錢的),層層剝削下投資人還剩多少獲利,這些都是業務員不能說的秘密。

不保本也不保息

很少有人會去看基金說明書,目標到期基金都會標註:「本基金非為保本型或保證型投資策略,非定存之替代品,亦不保證收益分配(如有)之金額與本金之全額返還。」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不保證保本或保息。

發行的基金公司都會說清楚,但是通路保險公司就未必,當它被包裝成能存本取息,最適合退休族群的商品,業務員用簡單易懂的文宣吸引人簽單,傲人的銷售績效裡面有著民眾的無知。

台灣保險滲透率全球第一,但保額卻明顯偏低,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提醒民眾,保險是否買到最需要的保障,發揮移轉自身所面臨的風險?

延伸閱讀
致富課程讓你破財!
別人恐慌 你賺錢!
找到虧錢的原因 竟然是…
避開法人提款機!
台股趨勢改變了嗎?

贏錢的道理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