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如何聰明善良,才能讓你做個內心柔軟,但有骨氣的好人?

別和小人過不去,因為他本來就過不去;別和社會過不去,因為你會過不去;別和自己過不去,因為一切都會過去。── 周立波,中國喜劇演員

「善良」的人往往習慣「追究自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卻沒有想過,其實別人並不需要我們的檢討和自責。一切的一切,不過是因為我們雖然長著不同的臉,但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其實,一個人會怎樣表現自己,取決於他「被看見」的經驗和運用知識或技巧讓自己「被看見」的能力。如果別人喜歡你最真實的一切,你就會真實地活著;如果別人只能看到你的某一面,你就會執著於這一面的存在方式;如果你怎樣做都很難被看見,你就會練就察言觀色的本領,為迎合任何人的心理訴求,隨時調整自己展現存在感的方式……

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著被看見,被聽見,但社會和家庭無一例外地教導我們,要看別人想要的東西,說別人想聽的話,滿足別人的需求後,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被滿足。一旦某些需要和欲望被阻斷,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都會下意識地給我們灌輸這樣的信念:你沒有滿足別人的期望,所以才在這段關係裡受到了傷害。因此你要「向內觀察」,也就是說「要反省自己的過失,一切都是你不夠好導致的」。

這是社會特有的自上而下、多點連接的關係依賴產生的結果。必須要洞察得足夠多,擁有更多可以依賴的關係,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多、 更好的資源,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安全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被看見」……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極為特殊的「自省文化」── 大家都用「反求諸己」、「向內觀察」來「消滅」我們的自我意識。是的,只要我們和外界有了摩擦,那一定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要追究的是自己」。

廣告

在「追究自己」形成的主流文化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如何單向對外而不是對內,為了對外,甚至不惜消滅自我意識。連佛教的「向內觀察」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作家龍應台的一段話才如此打動人: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奇怪的上下級關係、奇怪的夫妻關係、奇怪的醫病關係,以及其他各種奇怪、不自在的人際關係,無一不是這種「族群意識」洪流中的產品。

當你被逼著一直看外面,而不是看自己時,只好壓抑。當所有關係帶來的傷害都成了你自己的罪過時,只好委屈。從來沒有人告訴你,一切都不是你的錯,至少不只是你的錯。

真正的向內觀察是:照見自己在關係裡的渴望與壓抑,照見那些所謂「妄想顛倒」的念頭背後的本質。當你能坦然對內時,才有可能真正愉快地對外。

因此,向內觀察不是讓你去看自己的不完美,而是讓你知道自己原本完美,是環境使你的某些認知方法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無法真正看到全部,所以你的某些心智反應模式或行為邏輯也和絕大多數人一樣,非常容易讓自己受傷。

是「向上負責和向外負責」的整體環境,讓你迷失了自己。你並沒有錯,只是大家都被自己困住。我們的主流文化讓大家都被自己困住。

記得看過一個關於醫病糾紛的例子:

一個在紐約某醫院工作 3 年的護士瑪麗,因為氣候異常,住院病人激增,忙亂中發錯了藥,幸好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傷害。不過醫院管理部門還是展開了嚴謹的究責行動。他們從護理部電腦中調出最近一段時間病歷紀錄,發現「由瑪麗負責的區域病人增加了 30%,而護士人手並沒有增加」,瑪麗工作量變多,過度勞累才會犯錯,人力調配失誤,這是原因之一。

隨後又問及人力資源部,得知瑪麗的孩子剛滿兩歲,上幼稚園不適應,整夜哭鬧,影響了瑪麗晚上的休息。調查人員詢問後認為「醫院的心理專家沒有對她進行輔導,而失職」。

管理部門甚至向製藥廠究責。但誰也不想發錯藥,一個熟練的醫生是不太輕易開辨識度低的藥品。於是,管理部門把瑪麗發錯的藥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發現幾種常用藥的外觀、顏色相似,容易混淆,便要求製藥廠改變常用藥片外包裝,或改變藥的形狀,減少護士對藥物的誤識。

隨後,醫院心理專家專門拜訪了精神緊張的瑪麗,讓她不用擔心病人賠償問題,保險公司會解決,還與瑪麗夫妻探討如何照顧孩子,並向社區申請給予她十小時的義工幫助。瑪麗下夜班,義工照顧孩子,以保證她能充分休息。同時醫院特別批准她「放幾天假,幫助女兒適應幼稚園生活」。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呢?

主管大概會率先訓斥瑪麗:「妳怎麼能犯這種低級錯誤?現在醫病關係這麼緊張,醫院沒錯還天天被人批判呢,妳這不是給醫院找麻煩嗎?」然後,護理部召開緊急會議,最後,為了對病患負責、對護理部負責、對醫院負責的態度,扣發瑪麗當月獎金,全院通報批評。

接著,如果病患刁蠻,還會滋事生非,媒體也會以此大做文章,義正詞嚴地批判:「忙就可以出錯嗎?如果這樣的話,外科醫師忙,手術就可以失誤嗎?麻醉師忙,就可以給錯麻醉劑量嗎?教師忙,就可以誤導學生嗎?司機忙,就可以送乘客到錯的地點嗎?」

甚至可能有類似「護士只顧自己的孩子,卻給病人發錯藥」的新聞報導紛紛出來,將矛頭直指護士本人。缺乏理性看待社會問題的精神,使很難讓我們有自覺去看待別人眼中的情懷。

很多所謂的「向內觀察」,野蠻地逼我們承認:因為欲求不滿而產生的怨與恨都是錯的,彷彿我們不應該有愛恨情仇;彷彿我們不應當生而為人;彷彿我們沒有任何資格感覺自我的存在一樣,但這不過是對生命本質需求的極不尊重罷了 ── 你要知道,如果我們不選擇喜怒哀樂,愛恨糾纏,我們就不會選擇生命。

既然已經入了生命的局,順從生命,是超越生命桎梏的唯一辦法。

如果真有一種所謂的「能夠重塑自我人格,到達內在圓滿、思維通透」的方法 ── 那這種方法,恐怕只有奇人異士或經歷起伏跌宕的人,才有可能修得,進入一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偽通透境界。可其間有多少是無奈接受的,有多少是真正放下的,恐怕只有那些自稱很有修為的人自己知道。

而一個令人不得不嘆息的真相是:我們最缺少的恰恰是「向內觀察」。

真正的內省是每一分每一秒裡隨時抽離,看自己肉體的執著點、痛點及釋放點。但這需要我們澈底梳理自己,重建認知邏輯,而不是去聽信什麼單一學科或某個名聲雖大卻只有半調子專業知識的專家。

你首先應該看見自己,而不是追究自己,不是在你受傷後做人生的「負評師」,跟著別人說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是應該學會看清「我」這個本體是如何在任何一段關係裡存在的。你在那段關係裡真正需要的什麼,那裡的恩怨牽念,為何會讓你歡喜、讓你憂。

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已婚還是未婚……也無論你是上級還是部下,為父母,為子女,還是為伴侶,所有關係裡的痛苦與快樂,都在照見你的傷口。是的,包括快樂都在告訴你自己對關係的依賴,都在告訴你要化解自我與外在的衝突。

所以,你需要看見的是你自己,別再單向地關注世界,別再隨波逐流地用「消滅自己」的方式贏得「關注」,別再跟自己過不去。

解放自己的路,絲毫無法假手他人。我們可以善良,但是我們不能總受了外傷還受內傷。我們要保持自己的善念,但我們的柔軟不能任意讓別人糟蹋。

自己在岸上,才能救水裡的人。真正的善良只與原則有關,和無私奉獻多少無關。不要和自己做敵人;不要活在別人的砧板上與牙齒裡。你值得善待自己,也值得擁有他人的善意,不要虐待自己,否則別人只會更加變本加厲地虐待你。

(本文整理、摘錄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2》,采實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