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別動腦了!松浦彌太郎:幸福的人際關係,不該老想著這件事

有一次,為了採訪一位烹飪老師,我和年輕的編輯事前開會討論準備。年輕編輯雖然很緊張,卻準備得近乎完美,令我大吃一驚。他連自己要說什麼,再請老師針對料理說什麼,然後自己再提出什麼問題……全都像腳本一樣先擬好了。還事先做了鉅細靡遺的全盤調查,連老師經常使用的調味料都知道。

有一次,為了採訪一位烹飪老師,我和年輕的編輯事前開會討論準備。

年輕編輯雖然很緊張,卻準備得近乎完美,令我大吃一驚。他連自己要說什麼,再請老師針對料理說什麼,然後自己再提出什麼問題……全都像腳本一樣先擬好了。還事先做了鉅細靡遺的全盤調查,連老師經常使用的調味料都知道。

細節全部準備得萬無一失,就算不用採訪老師,恐怕也能立刻根據這些資料寫出關於烹飪訣竅的初稿。然而,這裡面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雖然充滿細節,卻沒有核心,且缺乏熱情。

「我們為什麼要邀請這位老師接受採訪。」 我告訴他,首先我們應該簡單扼要地告訴老師這一點。

接著是關於 「我們想知道的是什麼」 ,只要簡潔地說明重點,剩下的就交給老師發揮,這麼做代表我們對老師的信任。請老師特地撥出時間接受採訪,需要做的只是虛心接受他的指導,不必連答案都幫對方準備好。

接到各種工作委託時,我經常先問對方這個問題:「請問,為什麼會想要找我呢?」這是我最想知道,也是最重要的事,除此之外的都是其次。對方選擇我的原因,無論是基於情感,或只是單純的答案也無所謂。

「因為對你感興趣。」「因為讀過你的書。」得到這些答案就很充分了。只要知道自己受到青睞的是什麼地方,就像得到一個線索,可以根據這個線索思考自己能在什麼地方派上用場。最重要的是,我想和表達自己意見時言詞不多加修飾的人一起工作,所以想聽聽對方選擇我的原因。

再者,既然已提出邀請,就不要等對方到了面前,才用「像是一邊翻菜單一邊點菜」的態度跟對方說話,這樣很失禮。

廣告

自己現在為什麼邀請對方,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能將這個好好表達清楚是很重要的事。我認為這就是「用心」。

「大家別再一直動腦了。」我很想這麼說,並且不斷強調這件事。「從今天開始,別再動腦了。」這句話甚至可以寫成標語。成為毫無防備的人,成為笨蛋,放棄用腦,如此一來,自然而然會懂得用心。不用心就無法打動別人。

  • 「因為老師您做的料理大受好評,對湯頭使用的昆布和柴魚乾又非常講究,真是教人佩服,尤其是柴魚高湯更是有口皆碑呢,可以請您傳授幾招訣竅嗎?」

  • 「哪怕就只有一次也沒關係,我一直很想和老師見面。」

以上兩種說法,哪一種更能表達出心意呢?表現出一副精明幹練的樣子誰都會,可是那又如何?

嚴陣以待,準備萬全,一心只想找到正確答案的做法,只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們都太急於找尋正確答案了,而且為了在有限的範圍內找出正確答案又過於拚命。現在這個時代,就算去陌生的國家旅行也不會迷路。只要打開智慧型手機就有地圖指路,可以循最短路徑抵達目的地。到了許多人一致推薦的美食餐廳,食物的確很好吃,無可挑剔。吃完之後再前往必遊景點,站在眾人推薦的角度拍照。

但這樣的旅行,只不過是在確認已經知道的事。既然沒有新發現,又有什麼好玩的呢?

人際關係也一樣,往往一心只想著不要出錯,抱著防備的態度與人接觸。為了避免傷害對方,小心選擇不會踩到對方痛腳的遣詞用字,也避免讓對方做出同樣的事。交談之間說的都是不痛不癢的話題。即使在家人、戀人或好友面前,也無法展現不設防的一面,滿腦子都在思考「到底該說什麼話才對」。

正因為在人際關係上想要追求正確答案,動不動就會去區分對人的喜惡。對朋友只會分成「想親近的,不想親近的」,對異性則分成「想交往的,不想交往的」或「想當成結婚對象的,不想的」,像這樣用最快的速度篩選判別。

這麼做或許不會受傷,可是我覺得很無趣,少了點什麼。就像難得去了海邊,卻說「我不想弄濕身體,所以不下去游泳」,只穿著泳衣坐在海灘陽傘下是一樣的道理。

不是我不明白想追求正確答案的心情,有時確實也有對當下的自己而言最適合的答案。不過,即使是正確答案,隨著時間也會有所改變。在下一個瞬間,或許又產生了新的最佳解答。

既然如此,與其把心力用來預測正確答案,不如讓自己敞開胸懷,只追求當下「更好的東西」,或許才是健全的生存之道。

無懼受傷,不具防衛心,毫不設防才能拓展可能性。這麼做當然也會有風險,只是我總覺得,唯有不用腦的方法才能找到更豐富、更嶄新、更幸福的東西。

雖然是老話一句,但我仍要說,就不顧一切豁出去吧。只要做好可能會有風險的心理準備,過程中必能有所收穫。 就算豁出去失敗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失敗之後,就會展開新的風景。

試著別再動腦了吧!

(本文整理、摘錄自《正直》,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