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當畫布 張淑芬引路溫暖台灣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近兩年,他的夫人張淑芬持續作畫、拚公益。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引路》,記錄了張淑芬如何延續影響力,用愛與畫作溫暖整個台灣社會,而張忠謀更為愛妻的新書,親筆寫序。以下為新書精采摘錄:

2019年,由台北飛往合肥,空服員轉交一張同班乘客寫的小紙條給張淑芬:

「張夫人您好,不好意思打擾您,所以寫張字條要跟您說,非常謝謝您對高雄的大力協助,家父跟家母要我跟您說,謝謝您,非常感謝您!有您真好!」

張淑芬從未去過安徽省合肥,這次應演講之邀而有此行,機上收到的這一張小紙條令她眼眶微潤。

五年了,她從來沒有回去過現場。高雄氣爆後的五週年,高雄市府舉辦紀念晚會,張淑芬認為這是眾人功勞,婉拒出席。

2014年的高雄氣爆救災後,當地居民掛紅布條感謝台積電,引起社會大眾的矚目,她把光環留給別人,不接受媒體採訪,因為自覺很多事做完就應該放下,專注一往無前,直至2017年,因為想要推廣孝道,才又開始在鏡頭前受訪。

這一年對張淑芬亦別具意義,她的畫作在2017年底首度登上羅芙奧秋季拍賣會,正式林列國際藝術家的舞台,隔年起,多幅作品陸續登上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會,無論油畫或水墨,極具個人風格的畫作在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屢創新高。

她透過畫作呼應真善美

但在這之前,曾有三年時間,她擱下畫筆。

原因是,她發現自己不喜歡受限,臨摹雖是學畫的必經過程,但幾年下來,照著描摹與她的個性不合,「到最後,我根本不想畫了。」她坦然面對自己的撞牆期,索性按下暫停。

廣告

好一陣子後,張忠謀問張淑芬怎麼不作畫了?她推說沒有畫室,一語帶過。但張忠謀認為,人的一生難得能找到一個兼具興趣與天分的嗜好,鼓勵她繼續作畫,更在離家不遠處購置兩間房,將之打通,變成張淑芬現今的畫室。

張忠謀讓台積電成為世界級企業,也以柔情支持太太,讓台灣多了一位國際藝術家,張淑芬的畫作從2017年開始登上蘇富比,2019年,張淑芬的畫作在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會上,以超出估價的三、四倍成交。

收藏家與藝評家這麼評論張淑芬的畫——畫者有開闊的宇宙心象氣勢,揉合抽象語彙,以及個人內心的觀照與體悟,使觀者能自塵世喧囂抽離,進入吾心即宇宙的畫裡。

雖然有畫室,家也在附近,但不是每天都作畫。

她從2009年接下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後,人生的主旋律轉為公益,至今從未間斷,公益之餘才到畫室作畫。在張忠謀退休後,公益仍是她的生活重心,有次她陪張忠謀去上海,為了台南市府舉辦的親子工作坊,先獨自返台,因為想赴現場為孝道推廣而道謝。

作畫前,張淑芬會先在家裡打坐、祈福,再到畫室,因而每一幅畫都藏有她滿滿的愛與祝福。

油畫刮刀聲與隨意擺放地上手提音響的低聲佛樂交織,在空氣裡形成緩緩流洩的共振,張淑芬創作時專注而直覺,好幾幅畫接續進行,有大有小,有油畫有水墨,在等油彩乾透的時間,她就轉拿另一幅進行下一步創作,或畫或點,或拍或刮,在隨機迸裂紋路的層疊底色再上新色。

現在的她已曉得一層又一層線條與色塊最終會堆疊出什麼,不同層次的新舊油彩隨時間變化,力道融合交錯,創造出幽邃無垠的空間維度。

為何獨鍾抽象?

其實,張淑芬從學畫的第三年起,就開始嘗試打破對「像」的執著,只是那時習畫年資尚淺,技法與經驗未臻成熟。無心而得的張式技法像是法器,能為她轉化內心的宇宙觀,在大千世界的物質與精神之間,抽離有形表象,探索純粹的本質。

就像她有幅紅光迷漫天際的「山之嶺」,是曾在尼泊爾山上打坐的深刻記憶。

那時,她面對著喜馬拉雅山脈,看著晨曦從山稜浮現,天色由幽深漸白,而後道道紅光揮灑天際。那樣的迷漫紅光凝聚成畫作裡的宇宙心象,黝厚沉體周圍的繚繞紅光,似有氣息渾融其中,猶如夜空流動的雲體,倒映著宇宙星光也投射人間浮光,又似玄靜宇宙中道生萬物,通透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循環返復。

可以這麼理解,抽象亦是呼應她內心尋真、持善、求美的想望,以及長年內觀而悟得的空性真義。空性的智慧是了解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當因緣和合時,任何事都有可能,也會緣起性空。

人內心的永恆是明白生命是無窮盡的,知道時間如愛,既分不開也無謂快慢,進而理解萬物以關聯形式存在,生命與宇宙合一的重要意義。如紀伯倫的《沙與沬》詩句:「昨日我以為我是一塊碎片,在生命的穹蒼裡,不帶韻律地顫動;今日我卻知曉,我即是那片穹蒼,一切生命以有節奏的碎片在我心底流動。」

她要點亮一盞「無盡燈」

這也是張淑芬的公益領悟——當清楚明白自己即是那片生命穹蒼,就願意點亮自己,像一盞「無盡燈」,知道可以點燃千百盞燈,但其自身的光芒並不會減弱,生命會引導、啟蒙你把心敞開,懂得從每個人身上學習,而且不會緊抓著不放。

很多人並沒有活出生命,而是活在角色中,因而無法真正感受到喜悅,如果想要擁有不乏味的生命,就如佛陀所言:「點亮你自己」。

一個想領悟生命的人,會對他人如同對自己一樣,升起同理心,因為知道一切沒有分別,包括自己在內,就如每個音節都是樂曲的一部分。

有人形容,她的畫作總有一股正能量的氣勢,像是要傳達這樣的想法:即使經歷過千端萬緒的磨練,仍要堅持無染的對人世抱存溫暖、希望。或許正如黑格爾所言,真與善只有在美之中才能水乳交融。

她用畫筆尋找愛與創新

張淑芬亦把人生當成一幅畫,期許在人生最後一念是心無罣礙,而不是假如能夠重新再來。她常跟人分享,做公益看似幫助別人,其實受益最多的是自身,「我學會放下,學會包容,明白了接受不完美後,才能消除一切煩惱。」

她不像許多藝術家會創作一個10幾、20多幅的系列,持續在同系列上尋求突破。她喜歡創作不同主題,從現象回歸到覺知生命深刻意涵的本質,就像她做公益,同時做多件事。

也因為做公益,很多東西看到卻沒辦法做到,於是,張淑芬把內心感受付諸畫作,畫裡往往充滿祝福,抒發普世之情及宇宙之愛,「我是用心情與感覺去作畫,畫畫最重要的是那片刻的起心動念和美,不被框架限制,才能創新。」

現在,許多人要收藏她的畫,她都會跟買家與藏家說,先做公益,再來看畫。

捨與得,虛和實,陰跟陽,就像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群體,多的人捨,少的人得,相生互濟,卻能同時更美麗。

(摘錄第十章〈張淑芬的公益領悟——我即是那片生命穹蒼〉)

《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
《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

《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

《引路:張淑芬與台積電用智慧行善的公益足跡》
作者/林靜宜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3月27日

購書連結:https://bookzone.pros.is/Q3TRE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