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創新」部長 最怕台灣不了解自身處境

工商時報【劉靜瑀】 楊弘敦以中山大學前校長身分接掌科技部後,準備將過去在校園內執行的創新概念,帶向行政部門。他說,最怕台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處境,大家應隨時自省「現在好,不代表未來好」。 當前多數企業求才若渴,但國內畢業生仍以「薪水導向」找工作,楊弘敦說,剛畢業3∼5年,不是職場最終場域,新鮮人進入社會前必須先了解自己。 因過去經常與學生接觸,楊弘敦習慣從年輕人觀點出發思考,知道他們憂心失業、喪失競爭優勢,反而鼓勵學生畢業後先到國外闖蕩,「不會因為薪水不高,而要他們不待在國內」。 楊弘敦感慨,現在教育環境與當年不同,以前教授、老師說了算,現在應轉向「引導學生」,更重要的價值在與學生互動,就像現在政府鼓勵創新知識變成經濟產業,成功案例必須得到年輕學子肯定。 提到學術與產業連結之重要性,楊弘敦也侃侃而談,研發與高等教育結合,最重人才培育和交流。他認為,國內高教環境給薪太低,推產學合作同時將修改科技基本法,讓教授可到民間公司兼職獨董或顧問,藉由創新創業推展研發成果,才能讓年輕人對創業動機有嚮往。 由任天堂轉投資開發,近期掀起旋風的「寶可夢」,也刺激楊弘敦想出新點子。客委會日前曾在行政院報告「浪漫台三線」,推廣客家文化,身為客家人的楊弘敦認為,可結合各地大學的學生創意,開發類似「寶可夢」的展現方式,因文化必須演化才能長久,「否則就走進博物館了」;引導出年輕人的活力,這類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發計畫,也會因為有新血注入,而進一步活化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