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高收債基金 不再獨大

工商時報【陳欣文╱台北報導】 人民幣計價基金規模愈來愈大,除反映投資人對人民幣資產去化的需求之外,也影響到投信業者在人民幣計價基金上的商品策略。根據統計,在人民幣計價基金中,高收益債與貨幣型基金原本還居主導地位,但經過兩年的調整,現在已變成「高收益債」、「多重資產」與「目標到期」這三大類囊括74%的市占率! 根據統計,在人民幣計價的基金中,高收益債的比重為29%,多重資產與其他債種也同樣高達28%,新崛起的目標到期基金也快速上升到16%。資產管理業者指出,人民幣與國際其它貨幣的連動性較低,加上又是管制貨幣,所以轉進固定收益型資產進行長期投資,反而可以把匯率波動的風險降到最低。 以高收益債為例,該指數近10年來的總回報中,有89%是來自孳息的貢獻,若拉長到20年,孳息的貢獻更拉高到95%以上,價格與匯率的貢獻反而不到4%,可見若是閒置資金,人民幣最佳去化的管道的確是固定收益資產。 另外,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型基金規模達132億,占比也來到12%,竟然還大於貨幣型基金的8%。整體來看,持有人民幣的投資人已懂得主動爭取投資機會,勝過被動等待定存利率的收益。人民幣資金去化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有增無減的趨勢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