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欲追世界大廠 14奈米恐臨人才窘境

工商時報【康彰榮╱綜合報導】 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積極追趕國際大廠,據陸媒報導,目前其最新的14奈米FinFET製程已接近研發完成階段,其試產的良率已經可以達到95%,距離2019年正式量產的目標又跨進一步,但目前中芯國際遭遇一重大問題,即半導體人才儲備不足。 在香港掛牌的中芯國際,昨在恒生指數下跌1.35%的情況下,逆勢上漲3.33%,收報11.16港元。 通信信息報報導,中芯國際目前最先進的製程為28奈米,但從2018年第一季財報看,28奈米占其營收僅3.2%,相較聯電、英特爾等先進製程發展較慢的廠商來說,落後一個世代以上,而先進製程發展較快的台積電、格羅方德、三星等企業,更已經準備切入7奈米製程。 報導指出,為了追上與國際大廠的落差,中芯國際在2017年底延攬三星電子及台積電的前高層梁孟松擔任聯席首席執行長,主要就是希望藉助他過去的經驗,指導中芯國際在發展14奈米FinFET製程上的進程,並在2019年達成量產的目標。 中芯國際在國產晶片上已摸索18年,還未能進入一線陣營,報導指出,除了與競爭對手相比研發進展較慢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高端晶片人才儲備的不足,這不但是中芯國際發展的障礙,也是整個大陸半導體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根據2017年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公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介紹,目前大陸半導體產業人力缺口多達70萬。人才的不足導致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創新緩慢。 儘管大陸許多大學院校目前積極培養半導體領域的人才,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半導體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其產業鏈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多個環節,這個行業強調經驗累積,人才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因此在短時間,大陸半導體產業依然無法擺脫人才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