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烽火 小英帶頭台灣南向突圍

文/觀尚賓、張家豪

「一覺醒來,喊著新南向的人又變多了!」八月間,總統蔡英文針對新南向又啟動兩大平台,其一是總統府資政蕭新煌領軍的「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負責籌辦一年一度的「玉山論壇」,並做為活絡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智庫;其二是為打造新南向產業鏈,宣布成立三大投資公司。

總統蔡英文經常親自上陣,說明蔡政府對新南向的重視。攝影/郭晉瑋
總統蔡英文經常親自上陣,說明蔡政府對新南向的重視。攝影/郭晉瑋

落實政策關鍵在三大投資公司

這使得原本即被批評為多頭馬車的新南向政策恐更加疊床架屋,「馬車」變「牛車」。但也有人說,新南向正是蔡英文針對中國打壓最後的背水一戰,如果小英真能軛住方向,「會是她外交上最大的籌碼。」

自今年三月以來,中美貿易衝突有日益尖銳化及長期化的趨勢,國內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蔡英文宣示,必須賦予新南向政策新的階段任務,「加大力道,加速落實」,以分散出口市場及生產基地。

其中,為打造新南向產業鏈成立三大投資公司,將是新南向政策能否加速落實推動的關鍵。

在公共工程方面,蔡宣示擴大「海外投資開發公司」(OIDC)的規模,就是呼應去年八月拋出「策略性融資」三十五億美元給新南向國家,促使新南向國家將公共建設發包給我國工程公司,藉此創造一千億元海外商機;財政部並規畫上述千億策略性融資,將由官股銀行台灣銀行及中國輸出入銀行配合承貸。

事實上,蔡英文去年就已指示外交部,加速完成海外投資公司的改組及增資,以利擴大OIDC整合海外公共工程承包能量,但轉眼一年過去,仍未找到首例案源。

至於在工業方面將成立的「工(產)業國際投資公司」,是新南向三大公司中最受注目者,由嫡系英派、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親自操盤,未來資金籌措將由政府和私人合資,包括國營事業,以及在中美爭端發生後,有意自中國轉往新南向的大型台商。

廣告

目前已有部分案源,私人企業將會是大宗,不會走砸錢路線;由於是因應產業投資需求,跟政府開發協助(ODA)的性質也不同,會更接近設廠、設通路等具體投資。

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的資本額不會太大,「是投資不是援助」,不需要龐大基金,營運模式較接近創投,整合需求與資源,以國家隊方式往新南向或邦交國去搶下較大型投資案,或為大型台商量身訂做南向方案,並由此公司對投資國的法規及基礎建設等進行專業評估。

每匹「馬」都是正英系無雜質

上述人士也說,以政府和私人合資投資公司形式,若投資案有風險,將由公司承擔一部分,以政府背書讓廠商對新南向感到安心。

至於農業方面將成立「農業投資公司」,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洪忠修透露,該公司成立的目的純以農業範疇內的標的為主,包括農業生產、加工、農產運銷、行銷、海外布局等,發起公司包括台肥、台糖等公司,邀集私人企業投資。

投資區位將不僅限新南向十八國,還包括友邦及國內;模式將包括直接投資、設立子公司或合資方式進行,如運輸過程的低溫冷鏈系統、和新南向國家農企業合作設立肥料廠等。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更指出,未來這家農業投資公司還有更上位的思考,除考慮國內農業發展,更考量到一旦全球人口增加時,糧食供給無法滿足,台灣希望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掌握度。例如,在國外投資糧食安全備源基地,當國家緊急需要糧食,可以運回國內。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新南向政策是最早啟動也最精「英」盡出的。儘管政策被評為多頭馬車,但細觀每匹「馬」都是正英系無雜質,包括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政委兼新南向工作小組召集人鄧振中、台亞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國安會諮詢委員傅棟成,以及三大投資公司其二的主管──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經濟部次長龔明鑫等人,整個新南向政策仍是小英糾合自身所有資源撂下的超私人手筆。

儘管看似有主外主內大將擔綱,兩年多來政策亦不斷加碼調整,但新南向仍有眾多不確定因素,且往往根源於東南亞國家政情風格,龐大合作案急轉直下的風險巨大。

馭多頭馬車,小英統籌力道加大?

例如黃志芳大力促成中油赴印度,拍板在印度總理莫迪大本營的蒙德拉一七○○億元石化聚落投資案,卻因地方財閥在政治關係上「罩不住」,原有的印方投資與減稅等出現變數,中油近來改為選擇與印度國營石油公司合作。

而國泰金到馬來西亞設子行也是金融新南向重點項目,卻因雙方法規因素無法契合,最終宣布破局,也是遺憾的指標性失利。

蔡政府新南向近期更明顯地疊床架屋,究竟原因為何?一名官員分析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其實這代表蔡英文的統籌力度在加大,「多頭馬車的情況她有看到,如台亞基金會等平台,其實是要求各單位把手上資源、聯繫管道、人脈都交出來共享。」

另一方面也代表新南向的確進入找錢、落實的收成階段,「三大投資公司就是要錢,沒有案子何來需要錢?」尤其在中美紛爭下,台商轉移第三地的需求的確變大,「要蓋廠、要電廠(基礎建設)、還要市場,這些也到了該用國家隊來出馬的時候了。」

貿易體系官員認為,以實務面來說,疊床架屋有「政府說不出口的必要性」,主要就是新南向國家政局往往瞬息丕變,又容易遭中國打壓,須分散風險。「白手套是愈多愈好,一條關係受傷了,還有另一邊維繫另一條,或者換組人馬接頭。」

小英新南向政策在此時間點又大幅擴張體制,正說明這是她針對中國最後的背水一戰,所有「馬」都是小英自己人,凸顯她在美國製造的亞洲政治張力下正在尋隙擴張,企圖盡速獲得美國以外的盟友資源。

官員說,新南向國家都還有發展紅利,未來隨內需成長,在國際上會有更多話語權,「就像以前的中國一樣」,如果小英這次能軛住馬車方向,「絕對會是她外交上最大的籌碼。」

蔡政府靠著多頭馬車齊出,展開各部會全面大動員的龜兔賽跑、績效競逐,成敗難料。但事實上,諸多民間各領域的「南向隱形冠軍」早已南向深耕多年,跑在政府前面。

「隱形冠軍」洞燭先機

面對政府積極想要搶攻新南向工程大案卻遲遲無法「破蛋」,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早已憑著口碑,在東南亞國家攻城掠地。

隨著東南亞經濟起飛,衍生出龐大的飛機維修市場大餅,台灣亞洲航空公司成為東南亞國家積極爭取合作的對象。

另外,在高等教育方面,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有計畫招攬東南亞及外籍學生,如今已成外籍生比率最高的大學院校。在醫療領域,彰化基督教醫院深耕東南亞十年。

這些「隱形冠軍」為何能預先洞燭並抓住南向先機?成果又是如何?它們對政府的政策又有哪些啟發?本刊有詳盡的深入報導。

更多新新聞報導
貿易戰讓台灣南向競爭更激烈
美中之間 台灣很難「分散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