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預約公車!他們為視障者打造專屬候車區 盼3年內在雙北更普及

炎炎夏日,一名視障者拄著白手杖,站在候車區等候公車。不同的是,這「候車區」是由科技部「輔助視障者公車搭乘計畫」,為了改善視障者搭車的便利性而設置,並期許能在3年內於雙北地區普及。

從最初定義題目並找出視障者需求、設計研發可預約公車的APP-「EyeBus」、模擬測試,到目前實際上路測試,計畫進行至此將近一年時間,逐漸進入尾聲。就讀台科大設計所-同時為此計畫專案經理的謝維安透露,設計成果測試已超過100場。

為了讓測試更加擬真,今年6月,歷經申請路證、徵求施工廠商、候車定位磚舖設工程等關卡,終於在南京幹線上特定站點,以黃色地磚鋪設「前門優先上車區」,並在候車區前方加裝反光條,方便公車司機於夜間辨識。

「視障者認為,能被識別才是最大考量。」謝維安說,當初設置候車區前,透過訪談了解視障者想法,選擇將候車區設置在接近公車停靠區前端處,方便司機將前門停靠,並與左方障礙物(行道樹、變電箱等)相隔至少一公尺以上,好讓候車區更容易被司機識別。

儘管如此,在實際上路測試時,仍有些許狀況發生。比如說,首度測試當日,視障者已先透過APP成功預約公車,但因站點位置較靠近橋樑,公車司機考量到需要及早切至內側車道上橋,車輛較不方便停靠站點,導致視障者即使已在候車區等候,也嘗試數次才能順利被司機接乘。

對此,總計畫主持人唐玄輝教授表示,候車區設置位置之邏輯,皆是經過定向師與視障者的多方經驗討論過訂定,而實際測試能更直接盤點遺漏之設計考量。因此,部分地理特殊的候車區在幾經測試後,會再找出新的解決辦法。

廣告

謝維安也指出,有了首度測試當日的經驗,團隊後續也向司機請教,是否還有其他站點地形較為特殊,或是較不適合停靠。

「不曉得社會能不能接受,我們對設計的初衷,是我們以低成本的原型去試錯,在全面施作前把一個站點一次次測試修到好、納進更多邏輯。也許很多人期待的是一次就到位的解決方案,但每個場域都不同、要考量的元素都會相異,我是希望儘早在每次的測試中發現『哇!這下我們知道要考量更多東西。』」謝維安說。

唐玄輝教授補充,在與定向師規劃候車區設置邏輯時,討論到未來視障者在出行教育時,若有設置候車區,就能直接教導他們定向至候車區,不再需要一一場勘尋找該站適合的追跡物。候車區的設置邏輯首先是接近公車停靠區前端,其次是避開左方的障礙物,實際設置仍會因該站地形、或司機行駛習慣有調整空間。

「我們一趟服務要記錄的不單單只是使用者有否成功搭上車,還有前後端服務串接的穩定性,包含我們與車載系統的伺服器各自有沒有出錯,還有第一線司機有否識別預約提示並提供相應服務。」每一次的成果測試,不論多麼微小的細節,團隊全數詳細記錄,謝維安透露,每進行一次測試就會開設一個LINE群組,即時回報資訊與測試狀況。

透過超過100場的測試,謝維安說,團隊的目標也稍稍起了變化。

起初,會覺得讓視障者搭上公車、預約公車,就是最大的成功,然而,測試過程牽涉視障者能否自行操作、前後台的服務,以及司機(服務提供者)配合度,儘管測試成功,中間仍有不少差錯,「我們的目標反而是在測試當中盡量釐出錯誤,之後才能避免。」

此計畫目前以南京幹線為主,團隊希望,未來能將計畫擴及到新北市。

唐玄輝教授也期許,在北市府承接團隊的研發成果後,未來能將此計畫擴大運用至3條路線,並擴及雙北地區,「我們希望至少能在雙北達到一定普及率,如果3年後能讓雙北變成友善視障者出行的環境,這不僅是雙北,在國際間也算是蠻酷的目標。」且因計畫是架構在基本交通建設上,唐玄輝教授認為,未來較有可能推動此計畫的地方應是台中及高雄。

「我認為這是公共服務,不是做完就結束。」唐玄輝感性說道,團隊並未將此計畫當成一個案子,而是因為這計畫能有機會改變一點現實場域,希望能改變現況,儘管對於能否全面改變沒有太大把握,但團隊將盡量去做,期許這項專案將成為點燃改變的火種。


更多今周刊文章
口罩再掀搶購潮 民眾:不僅買不到還漲價
今起搭乘捷運需全程戴口罩 違者最重罰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