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勇氣,是直視自己內心最不願意面對的軟弱

【作者/林奇伯、出處/Cheers雜誌、圖片來源/廖祐瑲】

HBO首次與台灣合製的電視影集《通靈少女》收視率連連告捷,站上全台戲劇節目冠軍,緊緊抓住觀眾目光。同時也因HBO同時向亞洲其他23個國家播放,這部充滿台灣民間信仰神祕氣息的影集,竟因為生活化十足的表現方式,輕易地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引起熱烈迴響。

其實,上述節目的製作成本都不高,HBO更對投資金額三緘其口。但據工作人員私下透露,《通靈少女》單集製作費甚至遠低於公視一般劇集。可見,資本環境不只尚未好轉,甚至更加艱難。但台灣新生世代的創意能量,硬是可以在窘迫到極點時,開出一朵璀璨的花來。

因為,他們已經抓住一個通俗作品高度藝術化的成功公式:

「好題材+深提問+再沉澱=觸動人心」。

許多媒體報導都提到,陳和榆並非特別著迷於「通靈」,之所以展開相關研究,全是因為就讀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期間,指導教授何平要學生們去翻閱《蘋果日報》上描寫平凡人特殊人生的『人間異語』專欄,選擇一個有感覺的真實故事,改編成短片。

陳和榆此時才被專欄中一個靈媒少女「索非亞」的故事吸引,進一步聯繫採訪,相談甚歡,結為好友後,刺激了自己對台灣泛靈論宗教信仰的深度研究興趣。最後,索非亞的故事被拍成短片《神算》,也就是《通靈少女》的原型。

從短片到長篇影集,《通靈少女》共蹲點了4年多,陳和榆花了相當多時間進行議題田野調查,頗有侯孝賢和李安每拍一部電影,就要醞釀和研究數年的耐力與架式。

廣告

陳和榆也坦承,在真實世界裡,他雖和索非亞結為好友,且尊敬鬼神,但未必逢廟必拜,他更客觀地將宮廟視為「人心慾望的聚集場域」
「台灣民間信仰有個極有趣的特色,就是喜歡和神明談『交換條件』,若如願以償,我就如何如何。人都是在最需要慰藉時,才會去探索高於智性思考之上的神秘力量,希望能和命運的主宰者溝通,求祂提點。」

陳和榆說,尤其是台灣人,許多內心中非常幽微的慾望,很難向周遭旁人說出口,也沒有找心理醫師的習慣。但在神明面前,卻可以誠心說明自己的貪嗔癡念頭,並坦承有許多軟弱和力有未逮之處,需要幫助。

儀式的存在,重要的並非儀式的本身,而是它為何而被發明。因為多數人在面對疑惑時,都是要看到實體的「動作」、真人的仙姑指示,才有走下去的力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心理諮商、自我療癒、自我預言、自我實現的過程。

採訪的最後,短短1個月內一舉成名的陳和榆,為自己的創作之路做了總結詮釋:

「戲劇」是人與人溝通最有趣的方式。
「信仰」是謙卑的態度,承認世界上有高於自己的偉大力量存在。
「成功」是將一件事情堅持到底。
「勇氣」是面對自己內心最不願意面對的軟弱議題。

【延伸閱讀】郭書瑤:「本事」決定你能夠走多久--蔡康永教我的2件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