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作者:找到熱情所在,比收入重要

《斜槓青年》作者:找到熱情所在,比收入重要
《斜槓青年》作者:找到熱情所在,比收入重要

【文/潘乃欣 圖/蔡明宗】

今年是《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成為斜槓青年(Slashie)的第3年。她名片上的斜槓數目愈來愈少,卻愈來愈清楚自己的生涯目標。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她分享3年來的轉變與體悟,以及那些《斜槓青年》書中還來不及提到的事。

不想走既有道路,大膽裸辭,重新思索人生

至於Susan步入斜槓生活的契機,要從2015年夏天的一封離職信說起。

帶著美國MBA學歷回到家鄉,她放棄CFA(特許財務分析師)二級考試,毅然決然投入一家美國Groupon與騰訊合資的團購網站公司。當時的她認為,網路產業雖然剛起步,但正在浪頭上,且身旁許多同事都喝過洋墨水、待過矽谷的公司。

不料,隨時間過去,工作實質與她的理想漸行漸遠。她坐在辦公桌前,成日面對數字與流量,以及各種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的方案,成交後再拿去融資,公司永遠把收益擺在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前。

「數據是死板的,由不得人掌控,但我比較在意工作的意義,以及是否能帶給社會貢獻,」事隔多年,Susan略帶著憤慨的語氣說。

因為公司的某次決策令她完全無法接受,於是萌生退意,希望就此離開這場金融遊戲。

Susan認為,她身處的這個世代,成長於舊有的思維,卻面對嶄新多變的世界,無論是對成功、或對自我的定義,都是最容易感到迷惘的一群。

在斜槓裡找職涯需求,從填鴨式教育中,破繭而出

後來,身旁友人不經意地向她引薦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爾基.阿爾伯爾(Marci Alboher)提出的「斜槓」概念,這道傾斜45度的符號宛如刀刃,瞬間劃破Susan既定的框架,使她意識到無論身處哪個人生階段,路都沒那麼窄,足以容納一個以上的選擇。而且每個選項都沒有對錯,端看做決定的人如何詮釋。

廣告

此後,Susan一面鑽研“Slash”的內涵,同時試著將興趣延展為工作。她曾舉辦畫展、出版4本個人雜誌、擔任百老匯爵士舞蹈教師、考取Cross Fit健身課程一級教練證照,也經營自媒體、擔任LinkedIn專欄作家。

「《斜槓青年》只是點出這樣的現象,喚醒潛藏在年輕讀者內心的需求和心聲,」Susan說。華人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讓所有學生都沒有自我探索的管道;而斜槓是一個補救的手段,它的宗旨在於,不預設任何標籤,不斷探索,直至找到自己願意長期投入,甚至投身一輩子的事。「當然,這樣的事情可能不只一件,但也不能太多,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補充。

「斜槓的目的不是擁有多重職業、多重收入,而是從中體驗多元的人生;然後在沒有名片、職銜的狀態下,踏實地定義出『我是誰』。」她總結。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215期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