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投資風向球:風險事件降低 中國基金表現優於預期

風險事件降低 中國基金表現優於預期
風險事件降低 中國基金表現優於預期

上週出現戲劇性翻轉事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撤回逃犯遣返條例,激勵港股回穩,英國硬脫歐風險也有轉圜空間,再加上中美貿易談判將在10月復談,諸多好消息激勵股市反彈,債市小幅修正。目前美歐台股領先轉強,新興市場也出現買進訊號,其中陸股在眾多負面消息下仍一路走升,表現優於預期。不過,全球經濟面趨緩仍為主軸,最好股債平衡配置。

不斷加稅下,美股債仍偏多

  1. 上周受到中美貿易談判可望10月復談激勵,股市上揚,不過,9月1日開始1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課稅15%已經上路,另外,10月1日起,先前2500億美元商品關稅25%要提高至30%也迫在眉睫,實質經濟面衝擊仍需要留意。

  2. 美國8月ISM製造業指數自51.2跌至49.1,一舉跌破50關卡,其中新訂單、生產、雇用指數都下滑且低於50,顯示製造業明顯放緩。所幸,服務業仍可維持在50上方。另外,8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13萬人,較上月下滑,且低於預期。9/10蘋果新機發表,科技股仍有旺季行情可期,上週費半漲幅4.2%,目前美股返回季線上方,維持多頭格局。

  3. 風險降低,債券殖利率上揚,10年公債殖利率反彈至1.56%,2年期公債殖利率1.54%,10年-2年公債殖利率倒掛現象暫時消除。不過,9月中旬聯準會會議,目前降息1碼機率仍高,公債仍有表現空間。

英硬脫歐緩解,期待寬鬆資金

  1. 英國首相強生主張硬脫歐,但在國會最後開會日,議會投票否決提前大選,並要求若無法在10/19與歐盟達成脫歐協定,需請求延後脫歐3個月至明年1月底。此讓強生硬脫歐主張破局,英鎊最低跌至1.1957,上周先行反彈至1.2292。英國股市反彈,德、法股市也反彈站上季線。

  2. 歐洲景氣低迷,8月製造業PMI 47、服務業PMI 53.5,但二者都稍有上揚,不過Zew 經濟情緒指標則是-43.6,較前一個月大幅下滑。歐洲央行總裁被提名人拉嘉德表示,在經濟風險偏高下,長期高度寬鬆貨幣政策是必要的,市場期待她在11/1接任後,持續寬鬆政策。

  3. 先前市場風險升高下,日圓走高至104.44,日本10年債利率也跌至-0.295%,是2016年7月以來最低。上週在市場風險降低下,日圓貶值來到106.92,日股也反彈至季線附近。

廣告

新興市場止跌反彈,黃金漲多修正

  1. 中國國務院要求地方政府加快提報明年專項債券發行,以帶動投資及擴大內需,並希望明年初即見到行動,此外,國務院也釋出降準訊號,顯示中國積極推動內需。另外,僵持近3個月的香港反送中活動,9/4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引渡法案,讓港股單日大漲4%,不過,後續雙方能否和平落幕,仍有不少變數。但中國希望在10/1國慶日前讓街頭運動落幕的態度明確。

  2. 印度第二季GDP成長率5%,近六年來最低,政府有減稅等擴大財政措施,近期印度股匯市低檔盤整。巴西8月製造業PMI上揚至52.5,但工業生產仍疲弱,好消息是退休金改革法案有所進展,股市近期稍有反彈,但阿根廷風險仍拖累拉美市場。俄羅斯盧布、俄羅斯股市反彈,東歐股市也止跌反彈。新興股市上周大多出現止跌買進訊號,不過,若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走貶,仍將牽動新興市場風險。

  3. 金融市場風險降低,黃金出現較為明顯的修正,上週金價收每盎司1506美元,目前跌破月線,但季線1450美元應有機會守穩。油價也呈現震盪走勢,先前油價走低,上周小幅反彈。主要是美國庫存降低,以及伊朗宣布重啟核武設施,中東緊張情勢升溫。上週布蘭特原油收每桶61.24美元,西德州原油收56.3美元,

風險事件稍緩解,中國基金表現仍穩健

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中國受傷不小,但即使在美國全力提高關稅、防堵技術輸出等多重打擊下,陸股仍呈現低檔有撐走勢。即使遭逢5月中美貿易談判中斷、再度加徵關稅下,今年以來上證指數漲幅仍有20%,深證指數漲幅35%。相較之下,港股受到反送中事件衝擊,今年以來指數漲幅僅3%,且技術面也跌破年線,呈現較弱表現。

上周有二個正面事件,包括香港撤回逃犯遣返條例,另外也傳出10月中美貿易復談好消息。但這二事件都存有變數,只能說是短期利多,中長期仍是干擾變數。

面對中美貿易戰,中國更積極推出內需政策,希望減緩出口衰退衝擊。由於10月國慶日在即,中國須營造正面形象,也希望香港抗爭行動盡快落幕,此都有利於陸、港股反彈。不過,景氣面仍不佳,上漲空間有限,投資中國基金仍需要用長線態度,定時定額是較好策略。若是短線投資人則要採取區間操作,在壞消息時進場,好消息時出場。今年以來陸股指數表現優於港股,中國基金表現,也以投資中國A股的基金,表現優於投資港股的中國基金。

可觀察基金

風險事件降低 中國基金表現優於預期
風險事件降低 中國基金表現優於預期

(以上資訊僅做為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自行審慎評估投資風險)

本內容由Yahoo理財專欄作家林奇芬復華金管家聯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