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我國要用技術治療“城市病”:地下管廊正惡補欠賬

近年來,“吃人”的井蓋、合不上的馬路“拉鏈”……一系列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管理者和市民。2018年10月19日,在40餘家研究院和企業的見證下,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程》編制組在南京成立。 據瞭解,截至2017年底,中國地下綜合管廊開工長度已達4700公里,形成廊體2500多公里;僅江蘇省就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00多公里,在建管廊150多公里,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共投資200億元,建成地下綜合管廊300公里。目前,我國已成為世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 但就在各地緊鑼密鼓地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時,不少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如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大斷面、大系統、總規模,所造成建設成本高、資源浪費;還有的城市在建設城市地方綜合管廊時,未能開展地下空間綜合規劃工作,造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佔用寶貴的地下空間資源,影響到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等城市遠景發展。 據南京市裝配式鋼結構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戰福軍指,近年來我國在鋼結構地下管廊技術上取得不少成果,尤其在結構設計、密封方式、防腐等方面擁有原創性技術,在國際上取得領先地位;此外,採用裝配式鋼結構的地下管廊工程更為優勢,裝配式鋼結構工程不僅具有造價低、速度快、節能環保等優勢,還能化解我國當前鋼鐵的過剩產能。中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產業聯盟執行秘書長史奇琦表示,此次制定的標準編制對行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對裝配式建築和建築行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能推動城市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