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一念之差

不少人對於概念性的討論,沒有興趣,認為是浪費時間,行動最實際?豈料,其實我們的行動,除了生理因素影響的條件反射,以及從生物演化遺傳下來的傾向,絕大多數仍得以理性思考為主,而隨著社會的複雜程度加深,重要性亦顯得更大,若不好好運用理性思考,掌握好概念思維這個重要的工具,則大家與競爭者的距離,難免愈來愈遠。

倒別說什麼高深的概念,就以機會成本這一概念為例,任何讀過經濟學第一課的都知道是什麼吧?真的知道嗎?定義人人可背誦,機會成本就是在一眾放棄了的選擇中,最高價值那一個。正確。但運用呢?可沒有多想。

具體操作上,在財金世界,大家談到成本,多數還是在傳統意義下的,以支出為成本,以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材料時間等,作為成本。故老相傳,成本這個字,有此用法,不無道理,只是作為分析架構,比不上實際上應稱之為代價的機會成本有效。當然,無論如何,在會計財務報表上,大家正常看到的,都是以支出為本的成本,歷史成本的成本,而不是機會成本。

可能大家沒興趣知道這些概念的分野或由來,但放諸投資行為上,卻有很大的影響。可不是嗎?若明白機會成本,哪裡還可執著於當日的入市價如何,曾經見過哪個高位低位?每一刻決定都是向前望的,手上持有一批貨,每一刻就以當時的市價來衡量,你是要加注呢,抑或減倉呢,不要推賴到當日的決定如何,以前的是以前的事,都過去了,重點是這一刻,你仍然持有,本身就有機會成本,因為同一筆錢,可放在不同的投資身上,執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