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好習慣 讓記帳可以堅持下去

文:李美虹

前面我寫了《記帳,可以確保我們生活無憂》這篇文章,提醒記帳的目的與好處,但是很多人記帳記不了多久後就會半途而廢,因此,今天我要告訴大家,要讓記帳能夠一直堅持下去,不光是靠著自我不斷督促,還可以靠著以下4個小習慣:

習慣1:勤記帳,堅持不讓帳隔夜寫

「收入」「支出」這兩個大框架,在每個記帳App裡都已經幫我們分好了,所以,只要一有收入或支出,就趕快打開手機內的記帳App,把這筆收支記錄下來,如果有拿到發票,才可以延遲紀錄,等晚上回到家再記帳。

這個是很關鍵的一點,其實記帳用不了太多時間,即便你超級喜歡寫備註,每筆都做備註也不會花太多時間,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時刻記帳」,最晚也要在當天入睡之前把當天的帳都整理完,不然一天天拖下去,不僅會少記帳,同時也會漸漸消磨記帳的樂趣。每天記,勤記帳,它就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然後也更便於我們堅持下去。

習慣2:記帳要先「分類」,才不會亂記最後成了流水帳

大多數人都缺乏記帳的邏輯與概念,以為記帳就是把每一筆支出都記下來,但沒有分類的結果,就會造成每月回頭檢視時,每一筆支出好像都是「必要性支出」,最後就成了沒有意義的流水帳。

記帳要記得有「門道」,就在於要懂得記帳的「分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寫類別,例如跟朋友一起吃飯,到底是該放在娛樂類?還是餐飲類?所以,想要有效記帳,就必須從記帳的分類欄目下手。

一般我們會把支出分成:食、衣、住、行、育、樂等6大項,建議在記帳前,先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後在針對欄目做些個性化的微調,像是有固定投資習慣、卻對玩樂沒有太大興趣的人,就可以把「育」與「樂」這兩個項目直接合併起來,然後自己增列「理財類」欄目。記住,在分類上,盡量不要開了過多的欄目,因為越多欄目,就容易混淆,不知該如何為花費做分類。

廣告

尤其現在記帳App繁多,打開一個軟體,可能就有數十個分類選項,有時候實在很難一下子找到自己要填入的選項,請記住,分類的目的,主要是要讓自己了解各項支出的花費比例,從中找出理財漏洞,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分類方式,是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分出56項的一級類別(像食衣住行育樂這種大分類),然後在每個一級類別下的細項,最好也不要超過5個(例如「食」之下,可以分成:三餐、買菜食材、零食飲料等)。

習慣3:部分項目可以做備註,就像是利用記帳在寫日記

記帳時,可以自己在部分項目的後面寫上備註,例如,娛樂類-與朋友聚餐,後面備註寫上「XXX生日」「與男友吵架,心情不好,朋友陪我吃飯解悶」,有時候還會加上心情標記。我自己認為,加上備註,可以讓記帳變得更好玩,就像在寫日記……等事後回頭檢視帳目時,也回顧了當時曾經發生了什麼事情。

習慣4:別忘了記帳收支比率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每天記流水帳,那麼這種記帳是無意義的。記帳的目的,除了讓我們抓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了解收支比率的重要性。例如,如果收入是3萬元,結果租屋支出就達1萬元,占了薪水的三分之一,加上還學貸,再加上飲食、交通、娛樂等等,當然很快就沒有錢了。

一般我們說,比較好的收支帳是:租屋費用比率最好占薪水的1/5,也就是說,如果薪水3萬元,那麼租屋費用最好只花6千元,而透過記帳,自己就可以知道原來租屋費用太高,應該搬家或多找一位房客合租來分擔租屋費用,以減少這部分的開支。

對於收入如何分配到不同項目的用途,很多專家都有不同建議,例如理財專家廖義榮就認為,可以利用「5122」的原則來做比例上的分配。「5122」原則是指收入按照以下比例分配:

日常生活的開銷:50%(例如食、衣、住、行;日常雜支;醫療費;父母孝養費;紅白帖禮金等社交費;貸款信貸、車貸、房貸等;子女教育費等等)

年度支出費用:10%(例如保險費、所得稅)

財務上優先的儲蓄投資:20%(先提撥進入儲蓄投資,而非每月收入剩下的才來做投資)(例如,零存整付存款、自提勞退新制、儲蓄/投資型保費、定期定額投資、互助會、其他投資等)

生活品質上的開銷:20%(例如:學習進修、休閒旅遊費、興趣嗜好、運動健身、其他等)

請再次記住:記帳,是要從中找到開源節流的方式,這是邁向儲蓄理財之路絕對重要的第一課。只要把記帳這件事一直堅持下去,並記住上面這4點,就能讓記帳發揮「神助攻」,成為我們的致富法寶。

★延伸閱讀★
記帳可以確保我們生活無憂
明明很少買衣服 為何薪水還是花光光?
記帳存錢 善用信用卡消費 既能存又能花得聰明

當勉強變成習慣後 存錢就不是難事
不必花腦筋的有效理財法
周薪存錢法 控制消費好習慣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20餘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目前在《Money錢》《女人變有錢》擔任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