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兆美元產值×2,200萬工作機會

美中日韓瘋5G淘金潮 新創同步參戰
美中日韓瘋5G淘金潮 新創同步參戰

根據HIS Markit研究,全球5G產業來到2035年將創造3.5兆美元產值,並且提供2,200萬個工作機會,在這場前瞻科技趨勢下,不只是美中日韓各國,連新創企業都磨刀霍霍……

【文/林國方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美國、中國、日本及南韓等科技大國都已展開第5代行動通訊(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5G)技術的佈建競賽,無線科技巨擘正在與當地政府合作,提出發展5G的制勝戰略,力拚在2019年展開商業測試,希望在這塊市場搶得先機,強化自己國家經濟與產業發展,並搶先孕育國內的創新生態系,新創公司也從中看到龐大商機,瞄準將來為鄰近地區或特定城鎮快速處理資料的「金礦」。
在這場5G競賽中,美國、中國、日本及南韓已先取得領先優勢,美國AT&T和威瑞森通訊公司(Verizon Communications)更計劃在2018年底開始在美國部分城市試運轉5G,中國預計在2020年前把5G服務擴及各省。

美國爭主導權 贏得經濟、國安優勢
儘管5G技術至少要到2019年才能廣泛佈建,而且能充分運用5G潛力的相關應用問世更還需要好幾年,其中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及遠程手術等未來最夯的應用,但從第
4代行動通訊(4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4G)技術發展的經驗來看,搶得先機無疑對國家的經濟意義重大。美國就是靠著在4G技術發展競賽中捷足先登,從而在行動技術領域居主導地位,讓Facebook、Instagram及Snapchat等美國社群平台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根據美國無線協會(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CTIA)統計,美國在4G競賽的領先優勢為美國企業帶來約1,250億美元收入,除此之外,4G也讓美國2014年與無線通訊有關的就業機會比2011年增加了84%至460萬個,若美國不具領先優勢,這些收入與就業可能就會拱手讓給其他國家。美國官員也認為,贏得5G主導權,不論對經濟和國家安全都至關重要。

廣告

新設備革命 中日韓打造自家矽谷
如今,5G技術可望帶來更重大的改變,不僅可能重繪電信業版圖,也將掀起一場「設備革命」,因為5G的龐大傳輸量、強大的運算能力及快速的傳輸速度,可望實現長久以來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夢想,允許製造商更易於將晶片裝入機器的各零組件以判斷維修或更換時機;農民也能在家畜身上放置物聯網傳感器以了解是否生病;醫生還能用機器人手臂為海洋另一端的病人動手術;消費者也能提高生活的便利性與更便於追蹤自己的健康情況。
中國、日本及南韓也不落人後,希望在試驗自駕車等新興技術時擁有優勢,培育出自己的矽谷。CTIA發現,在當前的5G競賽裡,各國的領先排名依序為中國、南韓和美國。南韓2017年時已在平昌冬季奧運期間測試5G,各家無線通訊營運商也將在2019年3月一同推出5G,以避免可能推昇成本的競爭。

新創搶進 瞄準超小型資料中心
美國新創公司也已看中未來鄰近地區可能出現的龐大數據傳輸需求,因為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與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擘所偏好的大型資料中心模式,往往難以充分利用5G的好處,因為網路流量依然必須流經由第三方營運商提供的數據網,但這些數據網不見得都離用戶很近。
因此,新創公司正在安裝小型連線設施,為特定城鎮或鄰近地區迅速處理資訊,例如:EdgeMicro計劃在維吉尼亞州森特威爾市(Centreville)的基地台附近佈建多達30個資料中心,以服務鄰近用戶。Vapor也正在開發能融入小型網路設施或基地台內部的超小型資料中心。
然而,在美國如火如荼地搶進5G商機時,卻也面臨阻力,首先就是地方居民的反對,因為電信商在住家附近安裝滿佈行動天線的基地台,引發健康疑慮,民眾也不滿公共空間被限縮。其次是各地安裝新增基地台的人手不足,地方政府也缺乏足以評估5G技術的專業知識。
另一方面,在政府與業者大加強調5G技術所帶來的進步與重要性時,一般民眾的隱私疑慮卻未獲得緩解。
在5G時代,電信系統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扮演核心角色,人們擔心電信系統可能因此成為駭客的重要攻擊目標,5G也可能讓駭客更容易把自駕車與醫療程式等原該是便利的工具變成致命武器,而且未來軟體對網路連線的重要性將升高,軟體程式碼的缺陷和漏洞可能為駭客提供重要的入口和工具,臉書之前爆出的個資可能外洩問題,便是軟體程式碼漏洞所致。
也有一些人懷疑,5G的未來好處是否能讓一般人民雨露均霑,主張無論由哪個地區在這場5G競賽處於領先,最大受益者都將是擁有專利的公司,包括美國高通(Qualcomm)、美國InterDigital、中國華為、芬蘭Nokia及瑞典Ericsson等。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1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