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財富態度大調查》市場大漲後 有錢人正在默默做這4件事

撰文/今周刊 歐陽善玲

投資贏家相信,不論市場多空、央行升息或降息、景氣處於擴張或衰退階段,都有機會透過資產配置為自己的財富持續增值。而2017年,更是極為罕見的「投資好年」,不但股債齊漲,就連原油、黃金及REITs等另類投資,都繳出正報酬。只要參與其中,投資人個個是贏家。

那麼,經過這樣一個「投資好年」,國人理財目標與策略是否也有因時、因勢制宜的調整呢?

今年5月,《今周刊》與花旗(台灣)銀行合作,進行「2018年國人財富態度大調查」,對比去年調查結果可發現,理財策略較為積極進取的族群,今年普遍調高了中期理財目標,對於子女教養金的規畫有所提升。但,對於長期規畫的退休金目標則未明顯調整,甚至在布局策略上,也開始朝「居高思危」方向挪移。

第一件事:
利用機會財 調高教養金目標

接連兩年的調查,均將受訪者分為「富裕人士(年薪150萬元以上或持有300萬元以上流動資產)」與「一般大眾」兩族群。其中,富裕人士去年在股票、基金等屬性較為積極的投資工具上,著墨程度明顯高於一般大眾,自然也就更能掌握一七年金融市場「萬物皆漲」的黃金年代。

反映在理財目標的設定上,今年,富裕人士對子女教養金的目標設定,就比去年有所提升,從2017年目標922萬元,調升至961萬元;反觀一般大眾,則從2017年目標750萬元,調降至710萬元。兩者差距擴大,一方面令人有些「富者愈富」的感嘆,但在另一方面,也能印證「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的這句老生常談。

廣告

不過,要說富裕人士理財「積極」,指的並不只是「愛買高獲利、高風險投資標的」,所謂「積極」,更是一種「願意認真面對市場變化、隨時調整策略」的正面迎戰態度。

2017年的投資豐收,會讓我對35年理財目標變得更樂觀,」一位在今年接受問卷調查的高階業務如此表示。他的年薪超過200萬元,去年成功靠著債券型基金幫自己每月加薪近3萬元,但即使理財收穫頗豐,他的心裡也很清楚,2017年的好光景不會天天上演,「其實,這更像是一種機會財。」

因此,他並不急著調整長遠的退休理財目標,相反地,「走過2017年,今年開始,明顯感受到市場波動加劇,尤其2月間的一波全球市場大調整,更把我嚇出一身冷汗!」擔心金融市場在太平盛世之後總有「黑天鵝」來襲,他反而開始用更加多元分散的布局策略降低風險,並且把去年賺到的「機會財」,轉進保守型的投資工具,鎖住獲利。

第二件事:
風險意識升高 加速分散布局

這樣的思考邏輯,其實符合多數積極理財族的整體樣貌。在本次調查中,所需退休金額的長期理財目標設定,對去年金融市場大漲相對無感的一般大眾,固然有所調降,目標從去年的的1724萬元下調至1635萬元,降幅約5.2%,但去年賺到機會財的富裕人士同樣也不敢拉高目標,甚至微幅調降了2.2%,從2645萬元調降至2586萬元。

此外,在布局策略上,隨著金融資產價格攀高,風險意識也同步提升。在這部分,首先反映在「退休金主要來源」的認定。

無論富裕人士或一般大眾,均把「靠自己投資收益」列為退休金的重要來源;不過,與去年相比,兩族群選擇這個選項的比率都明顯降低,富裕人士從去年的77%降至今年的71%,一般大眾則從60%降至52%。相對地,兩族群對於「儲蓄」的依賴度則同步提升。

這樣的轉變,凸顯國人面對市場波動加劇的大環境,均有「不確定性提高」的風險認知。進一步相比,可以發現,富裕人士為了因應這樣的不確定性,正採取更加合理的因應策略,也就是「加速分散布局」,透過更多元的金融資產配置,降低單一商品價格下跌對整體財富的可能傷害。

根據調查結果,富裕人士目前持有的資產,依序以儲蓄、股票、儲蓄型保險及共同基金為大宗,其中,若與去年相比,除了持有儲蓄型保險的受訪者比率有所降低外,其餘三項均有大幅度地提高。

整體結果來看,本次調查的富裕人士平均持有3.7項金融資產,較去年的平均數3.4項有所增加。另方面,一般大眾的平均持有資產項目亦有所提升,但僅從2.7項提高到2.8項。

第三件事:
財富管理需求 轉向適時、即時

看得出來,投資標的轉趨多元分散,是國人面對市場高檔震盪下,最實在的因應策略,而富裕人士分散配置的因應動作又更加積極一些。但也因產品布局更多更廣,如何有效管理資產,掌握投資組合變化,成為這群積極理財一族更加關注的焦點。

於是,對於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今昔相比,也出現了顯著的不同。

去年調查時,對於財富管理服務的首要需求,富裕人士鎖定在「協助選擇產品及資產配置」,一般大眾則以「協助釐清理財目標」為優先;但在今年,國人要的服務關鍵字已有所不同,當被問及「進行財富管理的困擾」時,無論哪一族群,最多受訪者選擇的皆是「如何適時調整配置」。

換句話說,當資產配置更加分散時,適度選擇新標的加入投資組合固然仍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或許在於聰明配置既有組合的投資比重。此外,當手中的資產更加多元時,「隨時檢視財務狀況、即時掌握資金水位」,也是本次調查中各族群的重要需求。

「適時調整」、「隨時檢視」、「即時掌握」,成為金融市場震盪加劇後的財富管理需求三大關鍵;從調查數據來看,富裕人士對這三者的需求更加殷切。在對於具有「便利性與即時性」的數位理財工具使用上,據調查,富裕人士使用數位理財工具及平台的比率高達到92%,而一般大眾則是85%。

50歲的陳先生,股市資歷約28年,「從坐在號子盯著電視牆、到坐在電腦前交易,直到現在帶著手機、可隨時隨地看盤下單,這年頭要做好投資理財,即時掌握資產價格變化,已比過去簡單許多。」

身為富裕一族,陳先生如今成為「理財機器人」服務的愛用者。但除了即時、便利之外,他也強調數位理財工具對於資產配置及投資策略,亦有其加值功能。

陳先生表示,例如透過網路填答「個人資料」,包括年收入、扶養親屬、每月可投資金額、可承受的波動風險;接著輸入投資目標,像是子女養育或退休規畫,再決定每月可投資金額,「理財機器人」就會針對上述條件,提出最適建議,並透過歷史回測數據,算出預期報酬。

目前,他就透過定期定額、布局ETF方式建立核心部位,「理財機器人」幫陳先生配置的ETF組合是:富邦中國政策債、富邦美債7-10及富邦NASDAQ-100。「近6個月,這套投組報酬率約2.5%,利用系統回測預估,一年報酬率可達5.8%,還算不錯。」

第四件事:
「人機合作」成為新寵

有趣的是,儘管民眾對數位理財工具接受度高,但據本次調查,相較「純使用數位理財分析工具」,一般人更偏好「數位理財分析工具,結合專業理專諮詢」的財管服務,富裕族群認同比率達80.7%,也較一般大眾的74.8%更顯著一些。

關鍵在於,理專更能深度處理「關於錢的眉角」,而這些眉角,往往藏在機器人感受不到的人性細節裡,但若處理不當,卻又會明顯干擾正常的理財決策。

花旗(台灣)銀行台中分行經理郭文良,就以自身經驗舉例,「有位客戶對市場看法,經常與太太相左,為此兩人多有口角、家庭氣氛不是太愉快。」郭文良笑說,「遇到這種情況,就建議先生應該挪出部分資金,買些老婆喜歡的東西,而不是用來投資!」

他進一步表示,在以人為核心的財管思考下,找出「錢」對每個人的意義,就是數位做不到、理專必須認真面對的部分;「就像病患透過醫療設備,做了多項檢測後,最後所有數據仍需醫師綜合評斷,給出最適當的處方,數位理財所提供的服務也是如此,你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或調整資產組合,但透過理專通盤分析,能讓財富變得更健康。」

觀察整份問卷調查結果,郭文良建議,雖然市場風險比去年攀高,但對投資金額相對有限的民眾來說,仍須適度建立一定程度的「理財技能」,才不至於落入「貧者愈貧」的窘境,「可以先從數位工具著手,啟動數位理財體驗,再釐清自己的目標,但要注意,不能因為便利而輕率交易。」

至於財富狀況相對豐沛的族群,在成功賺取過去一年的大行情、聰明轉向多元配置策略之後,接下來的功課,則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適時調整各項資產配置比重。

這方面,數位理財工具提供的即時資訊與便利性,及理專提供的專屬配置建議,都是適時掌握環境變化的助力。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投資該避免做這4件事!一張圖讓你學會正確的投資觀念
美元短期回檔長期仍強勢 一張表比較外幣優利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