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再是美!大型企業對經濟成長影響

台灣銀行家11月號
台灣銀行家11月號

撰文:鄭貞茂(本文摘自台灣銀行家11月號)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大型金融機構即飽受各國政府及監理機關對其強化監理的影響,導致監理成本上升,營運績效也大不如前。舉例來說,2013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為確保「全球具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維持一定「資本緩衝」以增強金融危機因應能力, 建議全球該等級約30 家銀行增提「損失完全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TLAC)資本,預計至2019年時這些銀行必須建立相當於股債風險加權資產(RWA)16%以上的緩衝資本。此外,近年來一些大銀行被美國政府罰款罰到怕,最近德意志銀行被罰140 億美元的天價,更凸顯大型金融機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相對而言,非金融機構似乎仍以壯大規模為趨勢,尤其現在電子資通訊技術進展神速,形成經濟學上所謂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讓一些公司演變成具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企業。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就以此為題,探討這種現象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該雜誌認為, 一般人以為科技帶來「破壞性的創新」,但沒有意識到對現有經濟體系影響較大的,並不是這些破壞,反而是新技術所培養出來的企業逐漸變成大型怪物,並藉由併購活動,壟斷整個產業,回過頭妨礙其他企業的生存及產業公平競爭環境。

巨獸企業阻礙新創萌芽?

以美國為例,前100 大企業對美國GDP 的貢獻程度,由1994年的33%上升至2013年的46%,前5 大銀行產業占整體銀行資產比重,也由2000年的25%上升至目前約45%。同時,像臉書、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藉由其產品服務如免費搜尋引擎及地圖等,提供歐美民眾約略價值2,800 億美元的免費服務。但因為這些巨型怪獸,產業競爭環境變成寡占局面,新的企業難以與之抗衡,或被其併購,以至於美國目前新創企業家數為自1970 年代以來最低,新興創業者最終夢想不再是建立自己的企業王國,而只想將公司賣給這些大怪獸。

廣告

除了影響一國境內經濟活動外,這些怪獸也藉由跨境資金移轉而產生一些對經濟較不具生產力的活動。舉例來講,全球外人直接投資(FDI)的資金移動約有30%是流入所謂的「免稅天堂」。藉由「移轉定價」等伎倆,這些大型怪獸可以將實際生產活動與繳納租稅分離,因此像美國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及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Act)對其並無太大拘束力,反而對比較小型的企業較有效果。藉由僱用專業法律顧問及遊說人士,這些大型怪獸往往可以有效規避稅賦,對一般正常繳稅的個人而言,形成極不公平的對比。如果說這些企業對創造工作機會有所貢獻也就罷了,但數字會說話,1990年代底特律三大汽車廠市值為360 億美元,僱用了120 萬員工; 但2014 年矽谷前三大企業市值超過1 兆美元,員工數卻只有13.7 萬人。

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將會產生貧富差距擴大及其他反商情緒,造成對經濟更大傷害,例如移民問題導致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以及美國川普贏得共和黨提名就是明顯的例子。但如果下錯重藥,也有可能產生另外一種負面衝擊,例如歐盟執委會最近要求蘋果公司補繳130 億歐元稅款給愛爾蘭政府,便有可能矯枉過正,引起美國政府的不滿與報復。

恐造成國家經濟脆弱性

再者,如果一國經濟過度仰賴大型怪獸,也有可能產生脆弱性。眾所周知,韓國經濟與財閥關係密切,過去幾年因為三星手機、現代汽車、LG 家電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韓國經濟也因而受惠。但今年由於韓進海運破產、三星宣布停止銷售Note 7,以及韓國政府為了防止官商勾結而制定最嚴苛的反貪腐法案,讓韓國經濟今年表現不如預期,而必須仰賴政府祭出財政刺激方案,才能勉強維持今年約2.7%的成長率。

為了維持公平租稅及競爭環境,OECD 國家已經著手制定共通準則, 以降低企業透過租稅天堂的避稅活動。同時,各國政府也積極更新反托拉斯法, 對於大企業併購新創企業要更謹慎其對公平競爭的影響, 以及防止科技公司運用其平台優勢而限制消費者的選擇, 同時消費者也應有權利將其個資由一個雲端轉到另一個雲端而不被公司綁架。

最後,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成長也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引擎。在2016 年全球市值百大企業當中,台灣僅有一家企業台積電上榜, 以市值1,300億美元排名第48名。若以今年9 月底市值為準,將台積電、鴻海、中華電信、大立光、台達電、台灣大、聯發科、日月光、廣達、華碩、和碩、研華、宏碁、宏達電、PChome 等15 家ICT 公司的市值加總起來,仍只有蘋果公司的一半市值。因此近年來只有台灣企業被國外大型企業併購,卻很少有台灣企業到海外併購別國企業。長此以往,台灣經濟受到這些國際大型企業的影響將愈來愈大,政府宜及早制定對策,以維持本國企業的競爭生存空間。

★延伸閱讀★
成長動能漸失全球經濟面臨困境
第一個定期追蹤國內金融業創新表現的指標 台灣金融創新指數首公布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談跨足綠能產業願景 移植太陽光電及風電技術 布局東協商機

作者介紹:鄭貞茂
現職: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理事長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系博士候選人、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
經歷: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花旗銀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