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總統面對的國家陣線黨

作者: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所有做投資的人都應該要讀哲學。《苑文其詳》首次結集出版。購買請點

5月8日,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66%勝勒朋(Marine Le Pen)34%當選法國總統。他是最年輕的總統,只有39歲,而且在此之前,他沒有任何參與公職選舉的經驗。

他也是自從1958年之後,法國第一個不屬於傳統政黨的候選人,而且還當選。這些紀錄很自然地讓馬克宏的成功,立即變成傳奇的案例,不過在勝選晚會上,他很小心地說:「未來的挑戰極大,高興一天也就夠了。」

馬克宏小勝,反對者眾

馬克宏說的沒錯,他講的是6月份的國會改選,以及這次選舉的後遺症。這次法國第二輪總統大選,是有史以來沒有投票人數最高的一次。在4700萬註冊過的選民當中,有1400萬人缺席沒有投票;而剩下的人民中,1100萬人投票給國家陣線黨的勒朋,而有2200萬人投給馬克宏。

用最簡單的數學就可以算得出來,嚴格來講馬克宏的得票率並不高,而且他贏國家陣線的票數比例也不算高,只有66%。這個數字比起勒朋的父親在2002年,與席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進入第二輪總統大選的時候完全不同。當時,席哈克得票的支持率是83%,而勒朋的父親,支持率還不到10%。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得出來,馬克宏到底在擔心什麼?

他擔心大步前進黨(En Marche!),沒有辦法在國會中取得多數,然後他必須選一個不同政黨的總理,在法國制度當中,若是總統與總理不屬於同政黨的時候,這叫做「共治」。在共治下的執政,通常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各懷鬼胎。

廣告

改革計畫阻力大

以馬克宏在一年前離開社會黨的紀錄來看,他知道6月份的大選必須獲勝,否則他那些偏右派的自由思想,所推出的改革理念與政策,根本就沒有實現的機會。很遺憾的,他的改革理念的確有可能窒礙難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馬克宏在兩年的經濟部長任內,已經將改革的圖像大致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但在那個時候,他的改革計畫遭遇到社會黨內極大的反抗。

在過程中,他以「這是社會黨無可救藥」的心態,毅然退出社會黨,並且參選總統大位獲勝。但是,政治講求的是民意,而民意如流水一般。原先馬克宏認為,傳統政黨勢力的終結是他崛起的大好良機,但現在他發現,並不是只有他懂得如何利用這股政治局勢。長期經營民粹思維的國家陣線,在勒朋的領導之下,已經讓這個極右派政黨的立場轉換成為順應民意而調整的全民政黨。

勒朋在第二輪的選舉中,獲得34%的選票,這不但遠遠超過他父親當年在第二輪投票所獲得的支持率,也說明其實在兩雄相爭的情況下,還有1/3的法國人,願意表態支持一個反歐盟與反全球化的政黨。不過單從數字上來講,還看不出來法國的政治生態轉變的方向,我們必須從人口、地域與觀念,這三點來看國家陣線黨在這次大選中的轉變。

對手從極右轉為全民政黨

首先是人口,馬克宏的大步邁進黨的支持群眾多為年輕人,他們有著青春夢,愛聽英文歌,穿著以寫著馬克宏擔任總統的T恤衫,很熱情地為馬克宏拉票。在勒朋的場子中,你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景象。老人居多的場合中,熱情不輸年輕人。在個別訪問中,你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一股宗教情操的熱情,足以讓他們大聲說出,這個原來只有負面形象的極右派政黨,現在是法國的希望。

其次,是地域。法國最支持馬克宏的都是都會區,但最具有法國工業風味的東北部與東南部,卻是國家陣線黨的大本營。這是因為東北工業區的小鎮,因為經濟不振,生活水準下降,再加上原先指望社會黨支持的政治力量又不復存在的緣故,所以國家陣線黨,做出很多打破傳統,順應局勢而提供了這些法國鄉下地區舊工業城的選項。

東南部則是因為原來的移民就多,所以社會緊張;加上去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時,觀光度假城尼斯(Nice)最著名的大街——英國人大道遭到恐怖攻擊。一輛大卡車撞死了將近上百人,讓當地的國家主義高漲,自然成為另一類型的國家陣線黨的大本營。

懷念舊日雄風,轉投國家陣線

最後是理念的轉換。對於全世界而言,法國如果退出歐盟,退出歐元,甚至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的話,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對於法國人而言,尤其是對於那些經歷過戴高樂總統時期的人而言,法國走的獨立路線傳統,可不比美國差。

最重要的是,當法國力抗美國影響歐洲的力量時,法國走的自主道路的決策,居然讓法國人普遍覺得這是國家最有尊嚴與最有特色的時期。

目前,在失業率高達10%,並且國家多次遭受恐怖攻擊,以及社會分裂愈來愈嚴重的情況下,法國人想要恢復往日雄風的夢,很容易受到國家陣線黨的煽風點火。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雖然勒朋在第二輪總統大選中選輸了,但是在群眾的包圍下,他跳舞的神情,卻露出歡樂的氣氛,為什麼呢?因為她知道,五年後,國家陣線黨會表現的更好。

更多苑舉正教授文章,請看〈法意團隊苑文其詳專欄

★延伸閱讀★
AlphaGo志不在贏棋 而在助人
美國哲學與川普的轉變
介於民主與獨裁之間的土耳其
瑞典與德國受到恐怖攻擊的哲學反省

【作者簡介】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兼任台大哲學系系主任。精通中、英、法語,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1981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1983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院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學士(1984年)、哲學碩士(1988)以及哲學博士(1995)學位。

目前出版中英文研究論文40餘篇,專長為: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對索羅斯的老師卡爾波普哲學有深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