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太隨性 就會像結婚找錯對象後悔莫及

文:李美虹

1
1

昨天與一位剛認識的某家公司女性主管談公事時,她提到,前陣子把房貸搬家(換一家銀行貸款)時,該行的房貸部人員跟她說:「妳貸了XXX萬元,現在只要跟我們買一張保險,自己不用額外掏錢,房貸利率還可以調降喔……」結果,她就在銀行人員的說服下,買了一張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內容的美元計價保單。

我一聽就笑著搖頭告訴她:「妳被誤導了!妳不是不用額外掏錢,而是妳買這張保單的錢,根本就是用房貸增貸的方式購買的,所以,妳的房貸總金額等於是『房屋貸款金額』+『保險費』,換句話說,妳每個月的房貸還本金,其實還多了這一筆保費在內,更重要的是,妳買這張保單,因為是房屋增貸的錢,因此你等於還要多繳一些利息錢!」她一聽才驚醒,原來自己真的是亂買一通,不僅房貸金額增加,利息增加,連買的到底是什麼內容的保單都不知道!

隨性買保險 荷包容易大失血

絕大多數人在買保險時,都比較隨性──隨自己當時的莫名想法、或隨業務員推銷話術、或隨「人情保」的性。鮮少人會仔細計算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保險?需要多少的保障保額?

因為買保險「很隨性」,所以,買錯、買多、買不夠、買到不好的保單……隨處可見。還有,台灣民眾特愛「儲蓄」,所以喜歡買儲蓄險、買可以返回保費的醫療險、意外險……結果花了大筆的錢,買到保障很低的保險,等到需要醫療理賠時,才發現每年繳了這麼多保費,理賠金卻少得可憐。

因為保險業務員喜歡推佣金高的儲蓄險、期滿可返回保費的終身醫療險與意外險…...所以,雖然很早以前就有「定期壽險」或「定期醫療險」,但是,保險業務員不愛推,民眾自然也被洗腦,認為買定期險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因此也不愛買定期險。

廣告

正確的保險觀念是「用少少的錢,買到高保障」,但偏偏很多人受到保險業務員的誤導,導致保險觀念上多有偏差。當然,終身險不是不好,但適合口袋夠深的人,一般普通收入的上班族,就更該熟知保險知識,才不會花了大把冤枉錢,結果風險沒轉嫁多少,一旦出了事故或生病,還得靠自己湊大把醫療費才能出院。

族群不同 保險規劃的重點與順序也不同

族群不同,保險規劃的重點也不一樣,例如:單身族、頂客族,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族……不同族群買保險的重點就是不一樣。舉例來說,單身族買保險的重點,應該放在及早開始進行退休規劃,以及住院醫療、癌症或重大疾病、失能險或長看險;而頂客族的保險規劃,應首重年老退休後的安養問題,其次是醫療與看護,由於這個族群很多都是夫妻工作的雙薪族,收入較高,所以重點不在於保費高低,而是在「求取最大的保障」。

夾心族最辛苦,因為薪水要奉老養小,不僅要照顧老人的健康醫療,小孩的教育金也是重點,自己還得開始籌措一些退休金,資金最為緊俏,所以要以「低保費、高保障」為原則,在規劃保單時可以根據「先保障、後健康醫療,再談退休養老」為順序,分三個步驟逐步完成。

不同族群所需要的保險重點當然也不同,偏偏保險商品百百種,並不是一個很容易被一般民眾理解的商品,所以,經常都只能聽信業務員的推薦,結果買錯、買少、買過多的情況就隨時發生,而且自己還不知道,這種情況就猶如結婚找錯對象一樣情形,嫁過門或娶回家後,相處了才發現兩人根本不適合,最後變成怨偶,只能後悔一生或離婚。

買保險,短則6年、長則20年、25年,錢被鎖住的時間並不短,所以,更應該要好好瞭解保險商品的內容,如果自己的理解力高,建議買一些保險書籍好好研究,或是勤上網多看些正確的保險知識,把這個商品徹底研究一下,就不怕花了大錢卻買錯、買過多,或是保障買不足。

如果你對保險一直「霧煞煞」,也不知該如何選擇哪些保險才是適合自己,那麼我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求獨立的財務顧問幫忙你做好整體規劃,不僅可以調整個人或家庭保單,用小錢買到大保障,還可以藉由財務顧問的協助,整理家庭財務情況,進而達到家庭或個人的需求目標。

★延伸閱讀★

通往財富之路:領到薪水讓銀行自動把錢扣走

自提6%魔力大 節稅又可多存一份退休金

用被動收入繳保費 等於市場幫你買保險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投資就能賺錢

把東西貼上生命標籤 看看它值得你用生命換嗎?

1
1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0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

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目前在

《Money錢》擔任社長兼總編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