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對各產業的分析

作者:李柏鋒

許多投資人都期望巴菲特可以在股東會上面說一些「明牌」,不過抱持這種看法的人永遠都會失望,因為巴菲特甚至連推薦書單都不願意,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況且巴菲特不認為自己會預測股價的走勢,所以更不可能用「某某股就快要大漲、大跌」的說法來報牌了。

不過,一些股東的問題,仍然可以讓我們一窺巴菲特對於一些特定產業的看法,當然不是很明確的方向,但或許投資人在吸收以下所整理的這些資訊時,不要忘記資訊本身並不見得有意義,值得學習的是巴菲特是如何獲得這樣的觀點?

一、房地產:其實房地產是最後被股東提出的問題之一,但卻也是講得比較明白的一個產業。巴菲特認為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房地產當然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畢竟大多數人都要貸款才能買房,而低利率就意味著貸款的成本低。很多人其實都會有相同的想法,但是巴菲特卻認為這不一定是正確的。不過,至少巴菲特認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並沒有泡沫化的跡象。

二、成長股還是價值股?巴菲特一直被認為是價值投資者,但是他自己卻曾經說過他深受費雪的成長股概念所影響。在股東會上,巴菲特則再度提及,他判斷一家公司的兩個關鍵,並非價值指標,而是一家公司的成長性以及獲利能力。

三、鐵路公司的折舊與維護成本高,值得嗎?巴菲特認為所有的鐵路公司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所以BNSF並不特別,而且現在因為油價低導致的煤炭運輸低潮期,如果能加強投資,則在這個難關過了之後,BNSF將會更具有競爭優勢。

廣告

四、併購後的裁員是否恰當?併購後就以節省成本為由而裁員,在道德上一直有其爭議性,但是巴菲特則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作法,裁員本身並沒有錯,而是裁員之後的情況到底如何?如果裁員後業績表現維持正常,那這個裁員行為是正當的,因為用更低的成本獲得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而過去3GCapital在這個部分表現得相當好,因此與這家公司合作的併購案,巴菲特並沒有特別對併購後的裁員表示什麼意見。

五、現在的波克夏適不適合回購股票?巴菲特認為股價來到了淨值的120%,就是一個值得回購股票的時間了,而過去這個門檻則是110%。所以將來這個門檻會再提高嗎?巴菲特認為,如果以兩成的安全邊際來看,120%這個門檻很適當,但是如果是因為手頭上現金實在太多而要回購股票,那麼也許門檻還可以稍微提高一點。以波克夏來說,持有1000億到1200億的現金可能就是這樣做的時候了,不過目前還沒有過這麼高的現金。

六、網路對產業的衝擊:股東問了幾個跟網路相關的問題,像是亞馬遜的出現對於行銷方式的改變,以及透過網路投保,熟悉保險產業的巴菲特又怎麼看呢?其實巴菲特對這些議題看來並不怎麼了解,或是認為這些網路所產生的短期趨勢並不在他能控制或掌握的部份。所以巴菲特認為,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比較重要,而做生意的方式本來就會漸漸隨著時代而發生改變,不需要有過度的反應。

七、投資銀行:股東問巴菲特對富國銀行這樣的投資銀行怎麼看?巴菲特則認為他其實對投資銀行的害怕多於喜歡,雖然他過去有兩次投資的經驗,包括富國銀行以及高盛銀行,但尤其在富國銀行,巴菲特並不是因為富國銀行的投資銀行角色才去投資的。巴菲特認為,越大的投資銀行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會需要越多的資本,這不是一件好事。

八、避險基金產業:巴菲特過去曾經和避險基金經理人對賭,而巴菲特所選擇的代表指標是標普500指數。幾年過去了,巴菲特看起來大勝,也因為這樣的結果,巴菲特更有理由說避險基金的2與20原則是相當糟糕的,也就是收取2%的管理費和收取獲利部分的20%。巴菲特認為那些美國的大型退休基金也許不必雇用任何投資高手,只要投資S&P500就能表現得很好。投資S&P500的話,得到的結果就跟美國的經濟表現一致,但是投資共同基金或避險基金、聘請投資高手,可不一定能獲得這樣的結果。巴菲特說,華爾街的人賺了很多的錢,但大多不是靠投資能力賺到的,而是靠仲介或推銷金融商品賺到的,避險基金就是這種說法的最佳例證。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巴菲特過去已經十幾次建議一般投資人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就可以了。

其實這些觀點與看法對於投資人來說仍然相當具有啟發性,甚至對於產生自己的獨立判斷相當有幫助。因此不妨轉換一下心態,不要只是想要從波克夏的股東會找到什麼好投資機會的蛛絲馬跡,也許更有意義的是在這場股東會上面,讓自己的思考能力更接近巴菲特,那麼面對市場上的任何情境,都不會再無所適從了。


作者:李柏鋒
李柏鋒是Yahoo!奇摩理財專家專欄,擅長於美股投資、ETF投資, 他是價值型指數化投資提倡者 ,目前為USA STOCK部落格作者/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小資族學理財」作者/ 經濟日報財經部落客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