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照過來!今年參加除權息划不划算?

「存股」、「價值投資」等等穩健的投資方式近年來越來越盛行,越來越多投資人愛好買進股利高的績優股。

只是,在政府缺錢的情況之下,針對領股利者的各種稅賦和費用不停的加重。想買股票領股息,會產生4~5種費用。首先,在買股票的時後就要抽證交稅;然後還有給券商的手續費,領到的股利要納入綜所稅計算(而且可扣抵稅率還減半),另外還有健保補充費、長照保險費(最快2018年上路)。

這麼多稅、費齊下,一層牛剝了快5層皮!所以今年參加除權息到底划不划算呢?請聽Emily為您一一解析…

考量1:參加除權息要多繳多少稅?

如果是所得比較少、稅率比較低的人,通常參加除權息,還能領到退稅。雖然因為新制的「可扣抵稅額減半」政策,領到的退稅會比往年少,但總歸還是一筆收入。

但如果是高稅率者,或者是領到股利之後才變成高稅率者,可能就要補不少的稅!所以最好還是自己實際算算看再決定。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看看:黃先生買了A公司450張股票「存股」,而此公司配發每股5000元的現金股利,公司可扣抵稅比率是10 %,黃先生適用所得稅率為40 %:

股利淨額=450 X 5000=225萬
新制(減半後)的可扣抵稅額=10% X225萬X(1/2)=11.25萬
股利總額=股利淨額+可扣抵稅額=225萬+11.25萬=236.25萬
應納稅額=股利總額X綜所稅率=236.25萬X 40 %=94.5萬
補稅或退稅額=應納稅額-可扣抵稅額=94.5萬-11.25萬=83.25萬(應為此股息補稅83.25萬)

我的一位朋友發生過類似上方的例子。其實他本意不是要領股利的,但因暫時套牢不想賣出,而被迫參加除權息。

雖然我們很羨慕可以領200多萬股利的人,但為了股利需要補交83萬的所得稅也是很沉重,更不要說他本來所得稅率僅20 %,因為股利,本業收入的部分也要跟著提高適用40 % 的稅率,所以總共多繳了近120萬的稅(這還尚未算健保補充費那些喔)!

可能有人覺得,要是能領到236萬的股利,就算因此多繳個120萬的稅,自己也還是有賺到116萬啊!

領到的股利會被政府抽稅掉一半到底划不划算?或許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只為領股利」而在除權息前盲目買股票,我是不贊成的。

考量2:買進股票的目的是什麼?

我的投資策略是用「價值投資法操作波段」,通常在便宜價買進績優股,並且在合理價、昂貴價才賣出,主要還是在賺波段價差。中間持有超過1年是正常的,因此也會領到股息,但我領股息只是為了等待好股票「均值回歸」而已,並非專為了某股票今年會配發高股息而故意在除權息之前買進!

因為如果盲目只為領股息而故意在除權息之前買進,那就要祈禱股票未來會「填權息」了。如果沒有填權息,領股利只是把自己左手的錢換給右手而已(除權息之後股價會調整降低),而且還可能因此付出高額的稅(如上面的例子)。像去年除權息的上市櫃公司共1159家,將去年的除權前一天股價,和今年6 / 3的收盤價相比,目前只有43%企業填權息!

不過那「退休存股族」該怎麼辦呢?他們靠股利生活,就算政府的稅、費不停的加重,他們也跑不了,為了避稅而賣股,生活費可是會受影響的!所以如果是這種情況的人,我建議可以考慮把股票「借券」給別人,這樣不僅可以多收到1份「借券收入」,而且該有的股利完全不會少,因為此時會用「權利補償」方式收到股利,並不納入證所稅計算,所以能達到節稅效果!

結論

回到原來的問題:「今年到底該不該參加除權息呢?」

如果只是為了領股利而盲目在除權息前買股的話,我不太建議,因為最糟糕的結果是無法填權息又被政府課高額的稅。

而如果是想賺波段價差的價值投資者(例如我),在持有過程中遇到除權息了,我個人認為大多都不用為了避稅而刻意先賣股一趟,稅率低的人通常還能收到退稅(只是比往年少一些)。除非是會因此增加幾個級距的高稅率者,再視個人情況考量。

而若是純粹領股息為生的「存股者」,當然不能、也不用避開除權息。如果想避稅,那就把股票借券出去吧!

●歡迎參觀本文作者「艾蜜莉」的理財寶投資網誌專欄►►http://cmy.tw/004UtW

作者:小資女艾蜜莉

現職CMoney金融研究員,著作《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425萬資產,實現了人生第一階段的財務自由目標。

★延伸閱讀★

想存股,需要做好五個功課
存股、存款都要課「健保稅」
法人觀點:摩根投信指出,歐日負利率當道,傻傻存錢不如聰明存股


艾蜜莉
艾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