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六日戰爭」50年

作者: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所有做投資的人都應該要讀哲學。《苑文其詳》首次結集出版。購買請點

20世紀,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外,最重要的多國戰爭,應該就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在1967年6月5日到10日發生的「六日戰爭」。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以色列的地位,也是中東地區的共同記憶。直到今天,戰爭的結果與陰影,依然令所有人感覺到極為深刻。

以色列是中東唯一的非伊斯蘭教國家,其國民主要以信奉猶太教為主。以色列於1948年5月10日誕生,過程極為戲劇化,因為當時以色列一宣布獨立建國,立即就有阿拉伯國家聯軍入侵。

戰爭考驗了以色列

西方國家對於以色列能否經得起周遭國家的敵意,都有一些懷疑。英國是原有巴勒斯坦地區的管轄國,一直反對以色列建國,認為這等於是讓西方國家,得罪了所有中東國家。

無論如何,以色列通過了1948年的戰爭考驗,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在經歷這場戰爭洗禮的過程中,任何人都知道,這只是前菜,因為1948年的戰爭中,導致巴勒斯坦地區有70萬阿拉伯人不願意活在猶太國家中,他們離開家鄉,遠赴他國,目的就是為了要奪回自己的家園。

除此之外,1948年的戰爭中,讓初試啼聲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都出現了英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僅26歲的以色列軍官拉賓(Yitzhak Rabin, 1922-1995),與30歲的埃及軍官納瑟(Gamal Abdel Nasser, 1918-1970);他們後來分任國家領導人,也在「六日戰爭」中再度交手。

廣告

以色列人倔強多刺

今天以富強形容以色列,絕不為過。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一個原先連存在都有問題的國家,變成今天這個富強的國家呢?我們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點進行分析。

二次大戰以後的以色列人與之前的猶太人非常不同。受到迫害的猶太人,原來只從商,不問政治,對於外在壓力一律逆來順受。但是在以色列成長的戰後猶太人,用希伯來文稱為「薩布拉斯」(sabras),意思是仙人掌;他們成長於沙漠,不畏艱難,又多刺,具有志氣。

其次,新建立的以色列,在強敵環伺的局面下,唯一認知必須完成的事情,就是打勝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但事實上做起來很困難,因為在1948年以色列獨立的時候,沒有人敢樂觀地認為,這個猶太國家能夠繼續存在,更不要說他們立志永遠打勝仗了。為了確保這一點,以色列不但立了兵役法,男子三年兵,女子兩年兵,再加上50歲以下的所有人都是後備軍人,隨時徵召。

時機、地點、物資站在以色列一邊

第三、時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1948年時,以色列的猶太民眾,在遭遇大屠殺的背景中,知道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歐洲反猶太主義的狂潮,有可能再度回來。在以色列建國近20年後,出現了一批成長於甚至出生於以色列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數自願參軍,紛紛以不怕死的精神投入軍旅生涯,讓以色列這個國家,出現了以軍領政的特別傳統。

第四,地點就更特殊了。誰都知道以色列選擇的地點,不是任意挑選的,而是《聖經舊約》的紀錄。對猶太教徒而言,這是聖地,也就是神應許他們的地點。這固然偉大,不過問題是,神也讓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神跡發生在這裡。聖城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對外宣布的永久首都。原來流亡2000多年的以色列人回到應許之地時,就認為應許之地不容他人侵占,但住在該地區已經上千年的阿拉伯人,也有一模一樣的決心。

最後,物資部分是以色列最特別之處。不怕打仗決心求勝的以色列,一切國家大政方針,完全以國家安全為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以色列維持龐大的軍事力量,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發展強大的軍事物資。1967年,「六日戰爭」前,以色列的軍事裝備,包含不止美國裝備,也有英國與法國的武器系統。這些軍事裝備雖然讓以色列有強大的力量,但當時在冷戰期間,蘇聯也以優異的軍事裝備支援阿拉伯國家,讓以色列從1948年後,等了19年,才發動這一場同時攻擊埃及、敘利亞與約旦,三國的「六日戰爭」。

六日擊潰阿拉伯聯軍

以色列人在人、事、時、地、物,五項因素充裕的情況下,年輕的軍人,尤其是飛行員已經厲兵秣馬,經年累月,練習很久,躍躍欲試,想要一舉殲滅阿拉伯聯軍。

當時,年長的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Levi Eshkol, 1895-1969)不願意輕起戰端,可是在埃及進兵西奈半島,直達以色列邊界的敏感時刻中,以色列軍方在排除總理下,1967年6月5日,主動先發制人,攻擊埃及機場,摧毀當地空軍,然後對敘利亞,約旦進攻。結果在6日內,到1967年6月10日,結束戰爭。此次戰爭以色列占據埃及的西奈半島,加薩走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以及約旦河的西岸,與至為敏感的聖城東耶路撒冷。

以色列占領區紛爭不斷

這些新占領的土地中,除了《埃以和平協議》定下,以色列歸還了西奈半島給埃及之外,其餘領土至今依然由以色列占領。直到目前,以色列的激進分子,仍然堅持要在占領的土地上移民屯墾,但是聯合國一直對以色列的屯墾非常不認同,也導致衝突的來源。

這一切均來自於50年前的今天,我們在回憶這段歷史的同時,也要想想軍事衝突,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更多苑舉正教授文章,請看〈法意團隊苑文其詳專欄

★延伸閱讀★
民主退潮下的索羅斯
川普的孤立路線
梅克爾的自主策略
油價下滑的新情勢

【作者簡介】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兼任台大哲學系系主任。精通中、英、法語,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1981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1983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院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學士(1984年)、哲學碩士(1988)以及哲學博士(1995)學位。

目前出版中英文研究論文40餘篇,專長為: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對索羅斯的老師卡爾波普哲學有深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