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談跨足綠能產業願景 移植太陽光電及風電技術 布局東協商機

採訪、撰文:胡湘湘(本文摘自台灣銀行家11月號)

綠能發展是中鋼推動多年的政策,太陽光電及風電都是未來發展重點,更規劃搶攻離岸風電千億商機,也將配合新南向政策移植綠能成功經驗。

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日前以「中鋼發展綠能現況與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闡述中鋼力行「五綠策略」,即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生活、綠色夥伴及綠色事業。為追求永續發展,積極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區域能資源整合。同時,呼應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要讓台灣走入循環經濟時代,把廢棄物轉換成再生資源。」中鋼將持續推動循環經濟,朝節能減碳、源頭減廢、資源化價值之提升研發及落實應用而努力,追求企業永續發展。以下為他口述、記者整理之精彩演講內容紀要。

中鋼為何會進入綠能產業?主要是中鋼為鋼鐵原料的供應者,也是系統整合服務的供應者,才會進入綠能產業。事實上,在中鋼的願景裡,就是「追求成長、持續節能環保及價值創新,成為值得信賴的全球卓越鋼鐵企業」,在此願景之下,中鋼努力實現環保節能,也獲得外界肯定,包括曾獲選為道瓊永續指數(DJSI)成分股,提供給投資人最佳投資參考;同時,也獲得世界鋼鐵協會(worldsteel)認可,頒發「氣候行動星級會員認證」,以表揚對世界鋼鐵業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貢獻。

成立中鋼光能公司,跨足綠能產業

中鋼公司在綠能產業的發展策略是,先發展技術相對成熟的太陽光電產業,後發展離岸風電。在太陽光電方面,經過5 年的努力,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產業,我們認為時機已然成熟,經中鋼董事會通過,於2016 年9 月30 日成立中鋼光能公司,資本額新台幣18 億元,由中鋼集團共同投資新台幣43.6 億元,利用中鋼集團廠房屋頂約80 公頃面積發展太陽光電,預估3 年內可達80MW,年發電量達1.02 億度,若持續有穩定電費的收入,預估2 年內即能獲利。

中鋼在5 年前就開始利用工廠廠房屋頂、中正堂屋頂設置太陽能面板,共計1.02MW,系統運轉良好,累計發電量已達285 萬度。

太陽能是中鋼率先進入的綠能產業,中鋼選擇從太陽光電切入,主要係因太陽光電技術成熟,投資快速、規模不拘,隨著規模擴大,可有效降低成本。

不過,最近的莫蘭迪與梅姬颱風在南部造成很大災害,我們發現很多的學校屋頂太陽能面板被吹毀,在天然風災頻傳的台灣,我們需要研發更適合台灣環境的抗震、耐寒的模組及支撐架,積極調整與改善施工工法。未來也將爭取外圍太陽光電建置的業務承攬,跨足到集團外,擴大規模才有助於降低建置成本。

太陽光電除了屋頂型還有地面型,最近屏東出現光電農棚,即太陽光電結合溫室、再結合精緻農業發展,儘管颱風來襲也沒有受到影響,這點可以讓我們思考,農業引進太陽光電及精緻農業,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政府也不必每逢颱風過後必定要作災後損失補助,如果將經費移到前端來做示範性的光電農棚,效益可能會更大,可同時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

組織聯盟發展技術,力推離岸風電

綠能發展是中鋼推動多年的政策,風電事業更是中鋼近年來綠能發展策略的一大延伸。風力發電號稱有三高,即「投入資金高、技術門檻高及工程風險高」,不像太陽光電,技術很成熟,所以,發展策略是「以市場換取技術」來推動台灣的風電產業。

台灣到底需要電,還是需要風電產業?這點要先釐清。如果需要電的話,離岸風電風險高,未完成完整規劃前,不宜貿然投入,但現在政府需要推動的是風電產業,風電產業與鋼鐵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息息相關,必須要以聯盟方式推動。

中鋼領軍與包括永冠、東元、大同等15 家績優零組件製造商於9 月13 日召開成立「Wind-Team 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另一個聯盟是台船領軍的「Marine-Team 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以藉此整合國內產業發展資源與推動能量。期盼藉由Wind-Team 聯盟的啟始推動,能與聯盟廠商攜手共同完成國內能量盤點、技術缺口鑑別等,在政府科專等資源的挹注下,參與示範風機的標案,達成建立風機系統國產化供應鏈的任務及使命。

風機零組件聯盟的進展,和潛在的風機系統商及供應商進行產業在地化的布局,第一輪執行的進度已達50%,也就是用詢價單取得國內廠商產品規格及報價,與國外風機系統商進行洽商,對於具價格競爭力的廠商,規劃採購及供應。第二輪也已啟動相關規劃,並制定行動方案,由國外的風機系統商提供長期發展計畫,給參與投資零組件設備的廠商,要求國外系統商提供規格給國內廠商,確認要開發的零組件。而中鋼與風機系統商及國內的合作廠商三方共同為技術建立爭取科專補助,加速產品的研發。風機零組件國產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價格的合理性及市場的批量多寡。

目前階段性的任務完成與國內廠商的調研、報價及技術能量的確認,對於未來發展深具信心。

4 階段實現風機零組件在地化目標

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規劃離岸風電的目標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2020年達到風場520MW,將引進國外風機系統及海事工程技術能量;第二階段為:2025 年建置3GW為目標,並實現產業在地化。中鋼運用工程的整合能力及產業群聚效益,來建構關鍵的產業聯盟。

「Wind-Team 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國產化達一定比例及價格的合理性,在地化開發項目共分為4個執行階段,各有不同的廠商參與(詳見表)。

加入聯盟的廠商必須從能量盤點、鑑別技術缺口、補缺口行動方案,到技術研發、技術引進,再到建立國產化供應鏈體系,希望加入聯盟的廠商就「以市場換取技術的方式」推動台灣風電產業之策略形成共識,以便齊心攜手參與政府規劃之2020 年近千億元的離岸風場開發案。

此外,中鋼承作台電南區海氣象觀測塔已於2016年初竣工,材料近9成由中鋼自產,為中鋼風電事業發展委員會自2014 年底成立以來第一個海事工程實績,顯示中鋼集團已具備離岸風電用鋼供料能力,未來更可提供千架風機計畫之需求。

至於成立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的目的,主要為離岸風場海上施工的技術門檻遠較陸上風場為高,相較於歐洲已累積20、30 年的離岸風場海上施工經驗,國內海事工程業者僅有碼頭及港灣等近岸工程經驗,而風場一般屬較深水域,施工時所面臨到的海潮變化與波浪環境條件將更為嚴峻,所需要的施工船規格與施工技術能力更高。在國內海事工程業者普遍缺乏離岸風場施工能量之情況下,中鋼在進行初步規劃及考量台船公司乃國內船舶工業龍頭,推舉台船公司邀集國內主要之海事工程業者與法人團體籌組「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初期先與國外具豐富經驗之廠家合作,共同參與國內風場之海事施工,期望能藉由參與實際執行的過程從中學習,逐步提升自有海事工程技術能力。

離岸風場建設完成後的營運階段,一般以20年為週期,在此期間內的維修與保養工作惟有運用國內船舶與技術能量,才能提升維護效率,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中鋼集團將參與海事工程聯盟,以風場營運維護工程整合與資訊系統建置管理能力為長期發展目標。

發揮區域整合精神,拓展新南向政策

除了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發展外,中鋼也積極推動區域能源整合。由於高雄臨海工業區內鋼鐵、石化工廠林立,以單一工廠或產業而言,很難將能源作最有效率的組合,有賴不同產業在一定經濟範圍內做整合,建立ECO Park(生態工業園區)之理念,中鋼自1993 年起,積極推展以「中鋼」為核心之臨海工業區能源整合計畫,以達最大能源綜效。現階段臨海工業區能源鏈結的廠商包括李長榮化工、中石化、中油大林廠等14家。

展望未來,配合政府政策,規劃擴大能源整合範圍,將南區資源回收廠規劃中的「新材料循環園區」等一併納入。區域能源整合利基包括:1、經濟誘因,低於自行生產成本;2、提升供應可靠度及穩定度;3、具工安及環保效益,也就是無工安及環保議題;4、附屬效益,包括人員精簡、騰出土地再利用等。

然而,在推動區域能源整合推動時,也面臨以下的挑戰,包括:1、客戶參與之意願(經濟誘因、品質要求、供應穩定度與可靠度、配管等新增工程費用);2、通路布設障礙之排除(蒸汽採地下涵洞之設計、增設跨越公用道路及60 米工業大排之管架橋、支付借道費用等)。

中鋼在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等綠能產業的發展,將移植中鋼推動經驗,布局東南亞綠能產業商機,支持並貫徹政府「新南向政策」。包括越南、泰國等東協國家陽光充足,對於太陽光電產業抱持相當大的興趣,也希望中鋼協助規劃,基於區域能源整合的原則與精神,在東南亞的布局先從中鋼本身做起,再擴及產業內的企業與包括石化等不同產業,以聯盟方式配合新南向政策的推展。

延伸閱讀
成長動能漸失全球經濟面臨困境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總結
美國大選你的錢該押注哪裡?
全球化的哲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