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之戰進入「下半場」,台灣如何再創奇蹟?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至今看不到盡頭。截至7月底,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破1700萬人,近70萬人喪命。

近日台灣也有比利時工程師在國內確診的不明感染源案例,台灣壟罩 於疫情再次爆發的恐慌中。進入全球的防疫下半場,仍在等待疫苗的台灣,還能不能創造奇蹟?

《遠見》專訪前副總統陳建仁、衛福部長/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疾管署長周志浩、中央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一起找出解方。

回顧疫情前期,全球確診人數在100天期間才突破100萬,最近卻100小時就新增100萬確診數。更令人心驚的是,全球單日新增確診與單日死亡人數,兩者屢創新高!

這場漫長戰役,台灣過去半年已經締造了廣受世人肯定的佳績,但進入更艱難的下半場,如何繼續穩守、甚至再創奇蹟?

記取SARS教訓,長達17年的防疫備戰

《遠見》特地約訪到前副總統陳建仁、衛福部長/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台灣大學副校長/中央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等四位帶領台灣抗疫有成的防疫英雄,一一現身說法,並且分享下半場戰役的突圍策略。

5月20日甫卸任的前副總統陳建仁,近來回到中央研究院,擔任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他提醒,台灣面對疫情仍不可掉以輕心,「如同面臨森林大火,即便自己這塊地保護得很好,但你不知道何時四周星火會飄進來,」陳建仁形容。

回顧二次大戰後,由於抗生素與各種疾病疫苗的發展,傳染病學家一度被認為無用武之處。但1980年代之後,隨著國際旅遊往來頻繁,HIV、伊波拉、登革熱等病毒在全球快速擴張,學界便提醒可能出現新興傳染病的危害。果然,SARS便出現了!

廣告

陳建仁坦言,2003年的SARS,讓台灣驚覺因應新興傳染病的準備不足,「SARS像一片烏雲籠罩、大雨將襲來,卻發現我們竟連傘都沒有,」他透露,所幸政府記取教訓,全面檢討與提升公衛防疫系統,長達17年的準備,才讓這次面對新冠能成功抗疫。

可是,儘管第一波防疫成果佳,但外界不免擔憂國人缺乏抗體,可能抵不住疫情再起。還有人認為,英國、瑞典的「群體免疫」策略,是否更佳?

對此,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的陳時中分析,一般要達到群體免疫程度,必須讓六成國人都染病,「但代價是會死很多人,」如今連瑞典都在檢討,這樣真的划算嗎?

前副總統陳建仁。張智傑攝
前副總統陳建仁。張智傑攝

前副總統陳建仁。張智傑攝

下波觀察重點,「疫苗」開發成敗是關鍵

另外,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復原後,抗體能夠維持多久?是否免於二次感染?甚至達到終身免疫?至今尚無定論。因此目前最好的解方,還是疫苗。

對此,國光生技、高端疫苗、聯亞生技等三家台灣疫苗廠,皆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準備展開人體實驗。

陳建仁指出,比起全球有上百家疫苗廠投入,台灣這三家現階段的成果算是不錯,「我們已經打贏上半場,希望下半場也能變成世界典範。」

衛福部食藥署也為了讓疫苗能早日上市,採用「緊急使用授權」(EUA),讓毒性試驗與臨床的同步進行,加速新藥審核程序。

不只政府超前部署,廠商也是。日前,高端疫苗即透露已備妥100萬劑產能,預計今年底得到驗證許可,便可量產。

政府雙管齊下,也正積極向國外廠商預購疫苗。陳建仁主張,台灣要有自產能力,未來所有防疫物資的生產,皆需視為國安一環。

對於開發疫苗的進展,「阿中部長」陳時中也樂觀看待,認為未來200天內,疫苗問世的可能性很高。

全民肯落實防疫,才能安心打開國門

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的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過去亦是抗SARS功臣之一。

當年SARS在四、五個月內就結束,這次新冠疫情卻已延燒全球七個月。他直言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斷言這是一場仍未結束的疫戰,若此刻就鬆懈,很快就會出現下一波高峰,「不需要等到秋冬。」

也因此,近來各界無不期待盡快重振經濟、解封國境,但如何在維持防疫跟經濟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乃是一大考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蘇義傑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蘇義傑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蘇義傑攝

陳時中強調,不管是逐步放寬入境隔離天數、審酌他國疫情控制狀況、協調互惠交流等開放策略,都得一步步穩穩地走好。

假使社會大眾都能落實「防疫新生活」,貫徹運動、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離等原則,只要遵從度維持八成,便可大致維持穩定生活。

但「掉到七成以下,醫療體系很可能挺不住、就垮了,」陳時中多次提醒,必須先把國內社區防線守好,接下來才有信心開放邊境。

篩檢精確、不求多,為台灣量能掛保證

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這陣子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擔任疫情監測組長的重責。

他透露,民眾相傳韓國實施普篩一舉,其實是誤解。根據署內與韓國衛生單位的聯繫,韓國是針對可能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比如爆出群聚感染的教會和相關區域,並非全國大篩檢。

與國際相比,國內近8萬件的採檢數,一度引發民眾質疑檢驗量過低。

周志浩解釋,有些國家一天能採檢10、20萬件,其實是將5人、10人檢體混合檢驗,若出現陽性,再進一步拆開檢驗。此舉雖可提高檢驗量,卻造成檢驗敏感度下降,並影響精確度。甚至民眾可能得經兩次採檢,拉長了檢驗與隔離時間。

疾病管制署署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擔任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池孟諭攝
疾病管制署署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擔任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池孟諭攝

疾病管制署署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擔任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池孟諭攝

對於台灣的檢驗能量,周志浩估計一天可檢驗達6000件,「況且這是實驗室還有其他任務的情況下,不是整天專做新冠疫情,」若真需要急件、加班,檢驗量肯定能再加倍。

事實上,早在1月份政府就已備足檢驗物資,最快6小時、最長24小時就能得知結果。若真要全民普篩,並非不可能,「只是浪費時間與物資,」周志浩認為。

對於如何守住疫情下半場,周志浩與阿中部長異口同聲、重申「防疫新生活」的重要,就是良好衛生習慣的生活化。

「下半場」開打!期待台灣再創防疫奇蹟

這些日子,國人配合落實防疫新生活,好處不但是防止疫情擴散,還同步抑制了過往盛行的流行病。

比方,腸病毒發生率大幅下降了九成,罹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數也降了七成,連拉肚子的患者也少四成,「可見防疫新生活能對國人的健康,還有節省國內醫療資源,都有莫大幫助!」周志浩笑說。

連「大仁哥」陳建仁都透露,他的孫子早就把洗手七式「內外交攻大立腕」背得滾瓜爛熟,現在每次出門前,都還提醒媽媽記得戴口罩。

台灣此番抗疫佳績,深獲國內外肯定。「我是台灣人、我驕傲」的心聲,讓大家深有同感。過往長期陷入藍綠政治紛擾,彷彿有道無形裂痕存在的台灣社會,因為抗疫而開啟了新頁。

衛福部長陳時中於記者會中呼籲「防疫新生活」的重要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福部長陳時中於記者會中呼籲「防疫新生活」的重要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福部長陳時中於記者會中呼籲「防疫新生活」的重要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被BBC、NHK等國際媒體邀訪,被問到台灣成功抗疫的關鍵時,陳建仁想了兩秒鐘,用一個字「solidarity」代表台灣的團結。他感性地說,這股「全台一體、全民一家」的精神,才是最該珍惜的台灣價值。

過去,彈丸之地的台灣,陸續創下經濟奇蹟和民主奇蹟,如今又締造了「防疫奇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防疫奇蹟是2370萬人共同的榮耀,因為每個人都有貢獻,」陳建仁表示。

可是,進入下半場的抗疫大戰,台灣仍舊沒有片刻鬆懈的本錢,而最大的勝負關鍵,依然在你我每位民眾的身上。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