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箱子想一想

台灣龍頭企業,紛紛啟動交班布局!

熱鬧滾滾的九合一地方選舉與史無前例的十件公投案,日前好不容易落幕,某種程度也呼應近年來「非典型政治人物」如雨後春筍般竄出的全球趨勢。撇開政治不談,「非典型」一詞實為跳脫陳舊框架,令人耳目一新之意,相當於一句英文俗諺──「think out of the box」,也類似六祖惠能大師所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也因此,相關概念應可廣泛適用於各層面。

筆者雖長期於企業耕耘,卻曾獲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錯贈「非典型文化人」的形容,也許就先以「文化創意產業」舉例說明。

有鑒於近年來韓流發威,文化底蘊遠優於南韓的我們理應潛力無窮,於是政府在2002年劃定了15+1的產業類別,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化」;時至今日,根據文化部的文創產業發展年報指出,2016年台灣文創產業營業額為8072.5億台幣,約占全台GDP的4.72%,其就業人數約占全台總就業人口的2.25%。持平而論,14年來的投入雖已使文創產業產值增加近九成,但整體產值依舊偏小、吸納就業效果仍然偏少,全面影響力更是相形有限。

拋開舊觀念 才能與新點子邂逅

「文化」是人們所有生活價值系統的總和,而「創意」更是現代企業賴以存續的關鍵要素;換個角度出發,若想真正發揮文創的強大威力,努力方向也許應是:讓所有企業都能理解文創的力量,將文創因子系統性應用於企業營運之中,因為現代人的消費行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商品/服務本身,整體購物/服務感受與氛圍反而才是推波助瀾的消費重點。

廣告

也因此,與其關注「文創產業化」,不如放眼「產業文創化」,或許更能有效協助企業成長,避免產業走入低價競爭的末日困境。

第二個例子是「社會企業」。近年來各界對於「社會企業」的討論異常熱烈,舉凡定義、經營宗旨、利潤分配、如何補助……,雖然目前定義仍莫衷一是,但共識方向應不脫──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組織。

將如此任重而道遠的經營使命加諸在新創公司之上,各位不難猜想其可能成效與影響……;但若是另闢蹊徑,鼓勵現存企業(尤其是中大型企業)在營運過程中戮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兼顧各利害關係人權益,以追求適當利潤為己任,思索社會/環境問題的可能解方,其成效與影響會不會比寄望社會企業來得既深且廣?

歷史上「think out of the box」的顯例,無疑是出版《天體運行論》的15世紀神父──尼古拉.哥白尼,雖然長期受教會薰陶、信仰「地心說」,卻仍憑藉著科學證據與求知精神跳脫舊有框架,為開展現代天文學做出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誠心建議各位讀者,有空不妨多多練習「think out of the box」。

(作者為信義企業集團董事長)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