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避不了 已有人默默埋單

中美貿易戰時打時停,不知不覺已拖了快兩年,這不只是口水戰,貿易戰已引起實際的經濟打擊,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被徵關稅的有關行業,我們就來看看有份在默默「埋單」企業的慘況。

Target 一封給供應商的信

Target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之一,有超過1800間分店遍佈美國各地,主要出售中低價的日常生活貨品,並有僱用如利豐 (SEHK:494) 的國際採購服務來入貨,以量來減低成本。好像沃爾瑪、Target這種大型零售商,追求成本低、交貨快,由於訂單貨量龐大,過去幾十年已建立起一條完整並高效率的全球採購鏈,而不少在亞洲包括中國的工廠都是靠做他們生意生存的。

華爾街日報率先披露,Target在8月27日發出了一封信給所有供應商,內容是Target將不會接受任何因中國進口貨品關稅而導致的加價,作為「以客為先」的企業,Target不打算把關稅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Target的立場,相信跟美國絕大部份零售商一致。由於他們有龐大的議價能力,供應商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影響的規模有多大?美國在9月1日實施的這輪關稅,共影響1,120億美元從中國入口的貨品,當中包括如衣服等民生日用品。

供應商、以至利豐的苦況

作為供應商,由於長期供過於求,所以處於議價劣勢,零售商施壓,供應商只能「硬哽」關稅;生產這些產品的利潤原本已不高,分分鐘不夠交關稅,執笠收場。

利豐是整合供應商的企業,本來運作有序的供應鏈,一下子受貿易戰及關稅衝擊。這時,最直接的應變方法,就是趕快把生產轉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以2015年作比較,利豐當時在中國採購的貨量佔總貨量59%,今年已下降到50%以下,但這佔比還是不少,而且最近越南、印尼等國的產能,包括設廠空間和人力資源,已被許多美國、日本及台灣工廠搶佔,就算利豐要轉移生產線,短期內要做到實在不易。

廣告

利豐今年截至6月30日的中期業績,股東應佔溢利雖然轉虧為盈,有2100萬美元利潤,看似有改善,但撇開一次性因素,經營溢利其實比去年減低了18.6%。雖然利豐在毛利及成本控制方面真的「攞足分」,兩者都比去年進步,但貿易戰關稅產生的直接衝擊,短期內難於完全化解。

中美貿易戰的初期,不少人以為這只是一場口水戰,殊不知拖拉下來,真金白銀的損失已在累積中,而率先叫苦連天的,就是供應鏈的末端。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Wendy So(筆名)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