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中美貿易戰,信邦、泰鼎、晶睿擁地利優勢突圍(3-1)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中美貿易戰熱燒,且大陸嚴格執行環保政策,讓電子產業供應鏈掀起「行流散徙」,連接器廠—信邦 (3023) 、安全監控廠-晶睿 (3454) 、PCB—泰鼎-KY (4927) 因全球化佈局奏效及佔有地利優勢,成為電子供應鏈洗牌下受惠者,隨著轉單效應陸續顯現,信邦及泰鼎-KY均對未來營運持審慎樂觀看法,如無意外,兩家公司明年業績均可望優於今年,晶睿則認為,中美貿易戰對明年營運有正面的助益。

隨著美國對大陸5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關稅生效,原本期待關稅只是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談判手段的廠商開始認知中美貿易戰是玩真的,加上大陸為促進產業升級嚴格落實環保政策,讓過去數十年全球各大廠以大陸為主要生產製造據點建立起來的產業供應鏈面臨嚴峻的考驗,全球各大廠也開始重新省思全球佈局化佈局策略。

「中美貿易戰持續延燒,以中國為唯一生產基地的規劃必須改變,如何貼近客戶所在地是目前的趨勢。」信邦電子(SINBON Electronics)董事長王紹新表示。

信邦近幾年深耕產品在五大產業(MAGIC)之應用,包括:健康照護(Medical Health)、汽車及航空(Automotive & Aviation)、綠能 (Green Energy)、工業應用(Industrial Application)、以及通訊(Communication)相關領域等,讓信邦營運無畏全球景氣變化一直維持穩定成長,在中美貿易戰尚未開打前,信邦在多年前便關注後全球化的趨勢,於3年前在歐洲和美國設立工廠,對於跨國區域在地化服務作足準備,隨著信邦積極投入區域發展,目前在台灣、中國大陸、美國和歐洲皆設有工廠和物流中心,透過在地化生產及就近服務回應市場需求,全面佈局各區對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版圖。

廣告

王紹新表示,不是哪裡成本便宜就到哪裡設廠,而是要跟隨市場,哪裡有生意就在哪裡設廠,就近服務客戶;對於海外工廠的設置,最重要的就是將技術創新能力在地化,所以必須積極提升各區域研發製造能力、隨時因應市場變動調整產能規劃等,以貼近市場,擴大服務客戶的效益。

目前信邦共有6座工廠,苗栗工廠主要開發和生產高精密設備、太陽能、風電產業以及高階客製化相關產品,因應客戶需求擴增與產品規格不斷升級,亦於今年五月擴增苗栗二廠;在中國大陸於江陰、北京、桐城皆設有工廠,深耕自動化工業、醫療設備、新能源、電動汽車以及機器人機電控制產業,以創新的工程研製服務能力滿足客戶快速、穩定、客製化的需求,並且持續擴建工廠產能以應對訂單需求;今年9月20日開幕的歐洲匈牙利新廠,初期以開發風力發電、工業應用相關的零組件產品為主,之後再佈局歐盟汽車及電動車市場;至於美國俄亥俄州工廠主要服務工業應用及醫療領域一線大廠,在地服務深化與客戶協作的研發能力。

除全球化佈局,信邦也積極進行工廠智慧化,不斷提高工廠自動化生產的比例,讓少量多樣的彈性客製化生產也能兼容高度自動化、MES系統等智慧製造模式,加速提升其產品創新研發動能。

信邦產品由「MAGIC進階到iMAGIC+」及全球化佈局策略奏效,也反應在信邦近幾年業績,今年第3季合併營收43.93億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單季合併毛利率24.94%,季增0.34個百分點,營業淨利5.5億元,季增58.65%,營業淨利率為12.52%,稅後盈餘為4.8億元,較季增11.95%,創下單季歷史新高,單季每股盈餘為2.13元,累計前3季合併營收118.2億元,年成長17.58%,合併毛利率24.88%,營業淨利12.37億元,年成長3.45%,稅後盈餘11.86億元,年增21.84%,創下歷年同期新高,每股盈餘為5.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