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與債務風險 IMF示警

(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2017年12月6日專電)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天表示,中國應在穩定成長下追求經濟與金融改革,但地方政府過度追求高成長,刺激信貸擴張,像是影子銀行的問題,將給中國金融的穩定帶來風險。

影子銀行是指正式銀行體系外,一些擔當信貸角色的金融機構,像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等等。

IMF今天公布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在這份耗時2年多完成的報告中指出,若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已居世界首位;另外,從絕對規模看,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體系,債券市場世界第3,中國股票市場僅次於美國,世界第2。

中國金融體系中,銀行仍占主導,截至2016年,銀行資產規模已約達GDP的310%。然而,中國的金融穩定,在各領域都有根本且系統性風險,亟待解決。

IMF尤其指出,健全的微觀審慎監管與不良信貸、債務積壓和「影子銀行」的顯著風險,這兩者間有衝突。

首先,為支持就業和經濟成長,貨幣與財政政策仍持續擴張,有「強大的壓力」讓無生存能力的企業持續經營,造成不良信貸擴張,不只企業債務居高不下,居民債務也迅速增加。

截至2015年底,企業債務已達GDP的165%,傳統產業和衰落產業集中地區,「信貸密度」(支持GDP成長所需的信貸量)成長更快。

其次,高風險貸款從銀行轉向監管較不完善的領域,包括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一些投資產品迅速增加,成長速度甚至高過銀行部門,在這一高度互聯的間接貸款系統中,形成監管挑戰。

廣告

第三,為配合維穩,中國的金融機構不願讓散戶投資者承擔損失。人們則有預期心理,即政府會對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務提供擔保,股票和債券市場有波動,政府又採取措施穩定市場,這都導致道德風險和過度的風險承擔。

評估小組在中方提供部分監管數據下、對中國33家銀行進行償付能力的壓力測試,在重度壓力下,除中國四大銀行外,多數參試銀行出現資本不足,33家參試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從1.5%驟升至9.1%。

報告提到,中國政府包括「最高層」當局已認識相關風險,並積極採取措施,包括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控,完善監管以及轉向實行功能性監管。

中國自2011年首次接受IMF與世界銀行共同執行的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而最新報告是2015年起,FSAP評估團多次與中國相關部門諮商詢問,作出的相關結論。

報告還指出,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迅速,促進包容性,但也敦促北京應發展數位金融監管架構,以在創新與安全和穩健間取得平衡。

另外,IMF指出,北京在加強反洗錢與反恐融資上有進展,但仍呼籲官方要克服不足。